第三十七章

标题释义

关于“我的丁一之旅”还可以有一种理解,即我途经某史,因闻“丹青岛的传说”而有的一境梦景。

“丹青岛的传说”流布甚广,版本繁杂,谁也分辩不清哪是谣言,哪是实情。而对于诗人和两位画家的行径,则又是众评纷纭,褒贬不一。就像所有难于考查的历史,虽必有其唯一的实情,但却只有种种猜想在确凿地流传。

这是历史的特点,是一切复杂事件的特点。

复杂事件,难免都会演化成一种寓言:如是我闻即如是我思,如是我思即如是我愿,反过来也是一样。总而言之,你听不见是因为你不想听见,而你想听见的,你都能从那些复杂的事件里听见。

因而,确凿的流传很可能比唯一的实情更要紧——条条暗流,和种种猜想,才造就这个真确的人间。所以有时我真是搞不清楚,是我途经某史而有了“丁一之旅”呢?还是我途经丁一才有了某史之梦,才有了这一篇聊且比附为“回忆录”的东西?

姑父走了

有天依打电话来,问丁一知不知道姑父家搬到哪儿去了。

丁一一愣:“姑父搬家了?”

“怎么,你不知道?”

“啥时候的事?”

“我怎么知道?”

“你听谁说?”

“我去看他,可那个院子已经没了,现在是一家餐馆。”

“真的假的?”

“废话,我骗你?”

丁一这才想起,不见姑父已经很久。自打丁一家搬离了那条小街,我们去看过一回姑父,到现在也有一年多了。

“依,下午你有空儿吗?”

“四点,四点钟行吗?”

“好,四点,我在那街口上等你。”

四点之前丁一到了约定地点,依已经先到那儿了。那条街的大模样还没变,只是街口和路边多了些汽车。走进去,远远就看见了一面招展的酒旗,走近了才看清旗上的字:酒香不怕巷子深。

依停步说:“就这儿。”

丁一上下打量,又前后左右地查对。

“对吗?”依问。

丁一默默地点头。

“不会错?”

“再往前十几米,对面儿,就是我出生的地方了。”

丁一所指的地方已是一片废墟,几辆农村来的马车正在那儿装运废砖瓦。

两个人便找了个不碍事的墙根站下,愣愣地望着那家餐馆。果然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太阳还挺高呢,食客已然络绎不绝;花枝招展的礼仪小姐站立门旁,“欢迎光临,欢迎惠顾”地不断点头鞠躬。

“咱就这么愣着?”依说。

丁一便走上前去询问:“请问,贵店开张有多久了?”

“欢迎光临。”一个小姐说:“今天是本店周年庆典,所有消费一律八折。”

“请问您知不知道,原来住这儿的那家人搬哪儿去了?”

“对不起,我才来不久。”

“你们老板在吗?”

“老板在总店。”

“有电话吗?”

“对不起,您用餐吗?”

丁一返身回来,点上支烟。

“嘘——,你不说你戒了吗?”

丁一忙又把烟掐掉。

这时候,不远处的一个院门里晃晃悠悠地走出来个老头。丁一“咳”了一声,意思是我咋这么笨呢!便赶忙迎过去。

“福爷您好!”

福爷眯缝起眼睛瞅丁一。

“怎么,您不认识我了?”

“您,您是……噢你呀,丁家的二小子吧?”

“丁一。”

“丁一?我咋看你像老二呢?”

“您知道姑父家搬哪儿去了吗?”

“姑父?谁姑父?”

“就是原来住我们斜对门儿的那个老头,”丁一指指那家餐馆,“就那儿。”

“噢,你是说那个叛徒呀,好养花儿的那位?”

“对对对……”

“不知道。”福爷摇摇头要走。

“哎福爷,”丁一拦住他又问:“那您知道谁能知道吗?”

“唉,这街上的老人儿不剩几个啦,全走了,都他妈住楼房去啦。老天爷保佑他们,别再让楼房都给憋死!”

福爷走后,丁一和依又挨家挨户地问了一下午,接近毫无结果。人们只知道姑父把祖上留下的那个小院给卖了,卖了万把块钱,然后就走了,走哪儿去了却没人知道。经丁一这么一问,众人才都想起来:这个姑父,或者那个叛徒,真是与众不同——拿着万把块钱上哪儿去了,甚至是什么时候走的,街里街坊的这么住着居然没一个人知道。

“还有那些花儿呢,都哪儿去了?”

众人七嘴八舌地告诉丁一:来了个男人,一车一车地全给拉走啦。

“姑父他知道吗?”

“咳,他瞅着拉的!不然谁敢动他的花儿?”

可那男人是谁呢?

134.问问的父亲来了

夏天就快过完了,秋阳一派温文尔雅。娥家的楼墙上挂满了爬山虎,浓绿中浮出些红和黄。丁一远远地就看见了问问,才想起今天是礼拜日。

问问蹲在楼前玩沙土,又是谁家在装修了。问问身旁还有个男人。

问问一见丁一就跑过来:“丁叔叔,我家又来了个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