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亲(第2/2页)

这些当然不够,当然不构成真正的父母。情感是需要具象来孕育和传递的,只能从图象、声音、气味以及触感中分泌出来,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和"睹物思情",早已描述了情感的特质。人们悼念亲人时常说"音容宛在",忍不住的悲情,必然来自记忆中的"音"和"容",来自一只手的抚摸,一双眼睛的凝视,一个背着孩子找医院的宽大背脊,一柄盛夏之夜给孩子带来凉爽的蒲扇,一次给孩子带来喜悦的全家出游和野外游戏。这就是父母--哪怕是孩子犯错误时父母的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也能在孩子心目中构成回忆的切实依据。如果老木两口子无法给多多提供这一切,如果他们总是用封闭式贵族学校、他人托管一类方式使自己远离孩子,无法提供给孩子得以清晰辨认的父母面目,他们就没有理由强求孩子面对记忆中的一片空白而流泪,也没有理由奇怪于孩子竟把情感交给了一条狗或一个女佣。

孩子是一心一意要悲痛的,只是"爸爸"和"妈妈"的空空概念无法让他悲痛,特别是在卡通、广告、夜总会、电视娱乐等花花世界里,在一个电子声像过分膨胀并且挤压和淹没着人们亲情的时代,已经剥夺了他悲痛的前提。

法律文书只能确认血缘关系,电话里或书信中的教导也只能确认家长的权力和义务,它们都不足以打击人的泪腺,不足以让人的鼻子发酸和眼眶发热。至于那些确实昂贵而且华丽的儿童消费品,它们与商场上的万千消费品没什么两样,并不能给"家庭"这个词填充感觉,孩子无法冲着一个搬到家里来的商场哇哇哇痛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