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的拷问(第3/3页)

不管说什么都没有用,他甚至没有时间为自己感到悲哀。瞧,脚下的根基完全抽空了,所有那些哪怕靠不住的依据都失去了,现在他真的什么也不是了。他是什么?他能找得出一星半点的证据吗?也许是由于致命的拷问的逼近,也许正是由于什么都不是了,反倒一身轻,这个孑然一身的外乡人一头扑进了绞刑架上的圈套,面对代表死神的官员,模拟了一回最后的审判。真正的判决永远是延期的,只要还在城堡的范围里,就只能有这种模拟的考验。可以看出,城堡的拷问机制是为求生存者而设立的,它将死亡摒除在外,进入这个机制的求生者将同K一样层层闯关,不断地经历灾难性的严峻拷问,经历绞刑架前的恐怖。

(毕格尔)“想想看吧,那从来没有见过,天天盼时时盼,真正是如饥似渴地望眼欲穿,然而又被不无道理地认为是可望不可及的老百姓,现在活生生地坐在你眼前了,……严格说来,人那时是处于绝境之中;再严格一点说,他又是很幸运的。”[4]

毕格尔说的是自己,暗示的也是K的处境。面对人的盲目冲力,制度的执行者一筹莫展(或展示一筹莫展);他只能与人相持不下,这相持的过程本身又是一种幸运,不光对他,对闯入的人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城堡的机制,人又怎能获得临刑前的快感?这种阴森恐怖的感觉本质上仍是快感,因为经验会暗示人,这一切只是模拟。囚犯在将脖子伸进圈套的瞬间,他的心立刻同城堡贴紧了,他不仅仅为城堡的强大折服,也为自己居然敢与城堡抗衡而感动。他,这个渺小的外乡人,这个人人唾弃的废物,同他上方那隐藏在迷雾中的,谁也不能进去的庞然大物抗衡!谁能对这样一个人判处死刑?城堡是真的要判处他的死刑,还是要让他体验这恶作剧中的极乐?随着K的越来越不信邪,城堡也越来越幽默,这两方面平行发展着。不论K做出什么,城堡总有怪招来对付他;不论城堡如何对付他,K还是一如既往地不退缩。读者透过事物表面的混乱,总是可以听见遥远处所传来诗人那隐隐约约的恶毒的笑声,一种特殊的天堂笑声。

在那无处不在的、绝对否定的、严厉甚至残忍的机制面前,人的存在似乎不堪一击,但只是表面上不堪一击罢了。生命以它的卑贱、猥亵、耐受力,以它在毒汁中存活的可怕的本领,仍然在进行那种抵抗。也许是每一个障碍都粉碎了K,然而要K灭亡或放弃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表面的弱小只是一种假象,如同那些迅速繁衍的海藻一样,无论怎样无情的清剿都消灭不了它们,这些邪恶的植物,上天在赋予它们存在的权利的同时,让它们遭遇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

1998年4月29日,英才园

注释:

[1]《城堡》(《卡夫卡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P71

[2]同上,P146

[3]同上,P281

[4]同上,P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