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4)(第6/7页)



两人形影不离。很长一段时间里,长生都觉得两人的世界自成体系,不被打扰,这样的生活是他能够习惯,并且乐在其中,梦寐以求的。

时间拥簇,世事熙攘,光阴迁徙,如这一路疾驰而过的风景,来不及回望。生活初看丰富多彩,使人眼花缭乱,真正深入也是寻常巷陌,燕语人家。

生活在尹家,长生深有此感。即便后来他出来做事,别人因着他的出身对他注目,倾慕,他也波澜不惊。深知好感和好奇多来自外界的揣测和误解,看重的,不是他自身能力。

尹守国公事繁忙,数日不归是常事,一旦归家,亦会亲自督导长生课业。空闲时,尹守国给长生讲的是格萨尔王征战、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莲花生大师伏魔、密勒日巴大师修法的故事。这些都是藏族广为流传的神奇人物、神话故事。长生从这些故事里,知晓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听尹守国绘声绘色地说起这些故事时,长生感觉仿佛雪山,蓝天近在眼前;仿佛牧人的马蹄声、嘹亮歌声响在耳边,窗外灰蒙蒙的天也不让他感觉压抑了。

八岁那年,长生开始上学。他记得被尹莲牵着手进入校园的那一刻,既紧张又兴奋。一切都是新鲜、陌生的,他知道,自己要在这里开始认识新的世界。

在学校里的生活却不是一帆风顺的。长生不喜与男孩扎堆,对女孩也是淡漠,无形中成为异类。他身形单薄,站在同龄人中显得格外幼小。与一般活泼好动的孩子不同,长生内向,神色常含忧郁。对着外人不苟言笑,不懂得和同学交往。原先他甚为期待学校生活,入学之后才发现,学校里教的内容,远没有他在家中学的有趣。

彼此存在的差异如此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根本无法交融。学校老师的严谨刻板不同于寺中上师的慈悲引导,不同于尹莲的循循善诱,面对生硬的教育方式需要适应。

城市孩子的油滑散漫令长生尤为不惯。长生自幼在寺庙长大,习惯沉默,听从教导。在尹家,更习惯循规蹈矩,谨言慎行。同龄人的种种玩乐,逮蜻蜓、捉青虫、拿弹弓打麻雀……他看在眼中,觉得是伤害生灵,无视他人痛苦的自私行为。

长生愈加寡言少语,默默忍耐。沉默如岩石。

好在长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不错的天分,令他风光的是平时课堂回答问题常被表扬,作业全是满分,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每当这个时候,老师的表扬,让他抑郁的心情稍得平复。

但长生不懂得迁就,示好,不会给人抄作业,不会帮人作弊。要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已是万般难为他,内心总觉得犯下大错。

某次课堂测验,他看见同学作弊,表情尴尬,坐立不安,被老师发现端倪,处罚了作弊的两个同学。放学后他被两个同学堵在校园的角落里打了一顿。

他完全不懂得还手,觉得打人是不对的,更不懂求饶,求饶是可耻的。他不明,人和人之间怎么不能和平共处,不能知错就改,还要把错误赖到别人身上。

他们推搡他,他不哭,他们骂他,他不还嘴。直视着趾高气扬的两个同学,直到他们撒完气,扬长而去。

长生看着他们的背影,默默地朝校门口走去。这个时候,他非常想念甘丹寺里呵护他的小师兄们,非常怀念带着他嬉戏玩耍,却从不欺负他的桑吉。他不明白,这里的环境,这些人,怎么和他熟悉的人,如此不同。

尹莲来接他放学,发现他身上的血迹,很是惊讶,你跟人打架了?

长生摇头。

尹莲问,那为什么身上有血?长生说了原因,尹莲一股怒火蹿上来,就要去找老师,长生拉着她说,不要去。

尹莲说,为什么?他们欺负你,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人家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

长生静静地看着她,说,打人是不对的,骂人也是不对的,他们不知道。

尹莲沉默,凝望他无辜的眼睛,长生脏污的脸也净洁如明月。她的怒气平息下去,无比心疼。

也许长生不自知,他自幼在寺中,耳濡目染,心存慈悲。习惯善待别人,但也许换了环境,这善忍,在别人看来就是懦弱。她字斟句酌,思量着怎么和他说明这其中的复杂和微妙。她该如何告诉他,城市与寺庙不同。

尹莲沉默片刻又问,那为什么不让我去告诉老师?

长生说,自己的事自己解决。他已经意识到,凡事告诉老师只能让矛盾激化。

尹莲好奇,你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