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肚部 第十二章 夹缝(第5/10页)



几十口牛杂汤落肚后,汗水如小虫子一样,刺刺痒痒地从毛孔里钻出来。妇人的大勺子始终在锅里搅动着,不时地将混杂着牛杂的老汤添加到他们的碗里,使他们的黑碗始终保持着盈满的状态,紧吃她紧添,慢吃她慢添。最后,知县双手抱拳,对妇人作了一揖,感激地说:"好了,大嫂,不添了。"妇人微笑着说:"大老爷放开吃。"

吃罢牛杂烧饼汤,他感到身上有了劲儿,腿脚虽然还是痛苦,但已经有了脚踏实地的感觉。他看到在他们身后的街边墙角,聚集了十几个探头探脑的百姓,不知是想看热闹还是因为慑于自己的顶戴而不敢过来喝汤。他吩咐春生付账,妇人拒绝,还说大老爷肯赏光吃俺这穷汉饭,已经是对俺的抬举,哪里还好意思收钱。他沉吟片刻,从腰间荷包上解下一块玉佩,道:"大嫂,盛情招待,无以为报,这个小玩意,就送给大嫂的丈夫做个纪念吧!"那妇人面红耳赤,似乎还要拒绝,但知县已经把玉佩递给春生,春生将玉佩塞进妇人手里,说:"我们家老爷给你,你就接了吧,还客气什么!"妇人托着王佩张口结舌。知县起身,大概地整理了一下仪表,便转身向州街的方向走去。他知道身后有许多目光在盯着自己。他甚至想到,多少年后,高密知县在这个朝天锅旁喝牛杂汤的事儿会成为一桩美谈,被人们添油加醋地传说,而且很可能被编进猫腔里,被一代一代的戏子传唱。他还想,如果手边有纸笔,应该为这位给人带来温暖的妇人题一个店名,或者是题一首诗,用自己遒劲的书法,为妇人招徕食客。在州府的大街上,知县昂首挺胸,走出了朝廷命官的堂堂威仪。在走街的过程中,他心里想到了孙眉娘的花容月貌,也想到了卖牛杂汤妇人的白面长身,当然还想到了自己的夫人。他感到,这三个女人,一个是冰,一个是火,一个是舒适温暖的被窝。



知县很快就受到了知府的接见。接见的地点在知府大人的书房。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曾任潍县令的大画家郑板桥的墨竹。知府眼圈发青,眼睑发红,满面倦容,连连地打着哈欠。知县详细地汇报了高密东北乡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德人在高密东北乡制造的骇人惨案,话语中透露出对德国人的愤怒和对老百姓的同情。知府听罢汇报,沉思良久,开口第一句话就是:

"高密县,孙丙抓到了没有?"

知县喂了一下,答道:

"回大人,孙丙潜逃,尚未归案。"

知府盯着知县的脸,眼睛如锥子,扎得知县局促不安。知府于干地笑了几声,悄悄地问:

"年兄,听说你跟孙丙的女儿……哈哈哈……那女人到底有何妙处,能让你如此痴迷?"

知县张口结舌,冷汗涔涔而下。

"为什么不回话?"知府变颜呵斥。

"回大人,卑职与孙丙之女,并无苟且之事……卑职不过是喜食她的狗肉而已……"

"钱年兄,"知府的脸上,又出现了亲切关怀的表情,他用一种类似于语重心长的腔调说,"你我同食国家俸禄,同受皇太后、皇上隆恩,应该尽心办事,方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倘若为了一己私情,徇私枉法,玩忽职守,那可就……"

"卑职不敢……"

"死几个顽劣刁民,算不了什么大事,"知府平心静气地说,"如果德人能就此消气,不再寻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那二十七条人命……"知县道,"总要对百姓有个交代……"

"还要什么交代?"知府拍案道,"难道还指望德人赔款偿命?"

"总要有个是非,"知县道,"要不我这县令,无颜见高密百姓。"

知府冷笑道:

"本府没有什么是非给你,你即便找到谭道台,找到袁巡抚,找到皇上皇太后,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是非给你。"

"二十七条人命啊,大人!"

"如果你尽心办事,早将那孙丙擒获,送交德人,德人就不会发兵,也就不会出那二十七条人命!"知府拍拍案上的一摞公文,冷冷一笑,道,"钱年兄,有人说你提前通风报信,才使孙丙逃逸,这话要是传到袁大人耳朵里,对年兄可是大大的不利啊!"

知县汗如雨下。

"所以,对钱兄来说,当务之急不是为老百姓请命,而是速速地将那孙丙捉拿归案。"知府道,"抓住孙丙,对上对下对内对外都好交代,抓不住孙丙,对谁都不好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