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槐精坟

东北自古就被认为是苦寒之地,人烟稀少,所以在深山老林中有许多人所不知的秘密。百草镇并不大,它下辖之地多属山林,有两个地方为众人所禁忌,其中一个比较隐晦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鬼马镰,而另一个却是人所共知,它地处深山之中,并没有具体的名称,有人叫它槐树井,也有人称作槐坟。

现在我就来讲讲这个地方。

槐坟地处罢甲山半山腰处,周围尽是成材的红松、落叶松、油松等上好的木材。而槐坟其实是一个呈圆筒状的深坑,直径有十几米,坑深也是十几米,坑的中央处长着一棵大槐树,槐树枝繁叶茂,树身大概要四人合抱。

本来深坑里长着棵槐树也不算奇事,奇就奇在这棵槐树春天落叶,秋天发芽,年年长高,树冠却总是保持和坑的边缘齐平,后来有人发现,原来那坑底竟年年在下沉。一年四季中有三个季节槐树的枝叶都如云一般遮挡着深坑,让人看不到其中的情景,只有在春季落叶时,人们才能一窥坑中的真貌。

据说在槐树的根部周围排列着七座坟,坟包浑圆,墓碑平整,坟包上杂草皆无,数年如一日,所以这里才被人叫作槐坟。

槐坟在百草镇一带很出名,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个地方是谁弄起来的,更不知道葬在槐树周围的七个人是谁,因为没人敢下去看个究竟。

我说起槐坟,是因为槐坟周围是一片上好的山场,以前一直没有人敢在槐坟周围伐木,可是最近从外地来了一批伐木工人,他们就在罢甲山中伐木。据说他们伐木是为了支援一个很大的工程,这群人就住在罢甲山下,一到了白天,那热火朝天的伐木声总是惊走一群又一群的山雀。

我第一次见到槐坟,还是因为一封信。

本来槐坟一带并不是我的送信范围,那天恰巧有一个同事得了急症,先前我失踪那几天一直是他帮我送信,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揽下了他的工作。

罢甲山在百草镇的南边,山下不远是一个叫作绊马屯的小村子,我曾经跟着同事跑过两趟,对于那边的路线说不上熟悉,但也绝不会走丢。

我一路跋山涉水,走了差不多三个小时,才看见远处隐隐显出一些房屋的轮廓,这才松了口气。

我进入绊马屯之后,把信件统一交给村大队,那时候村大队都有广播,谁家有信听到广播后到村大队取就可以。

送完信后,我没有立刻走,而是在屯子里转了一圈,算是熟悉环境。我以前听何大爷说过,别看绊马屯小得可怜,其实相比百草镇辖下其他几个村子,它的来历倒值得说上一嘴。据说这里早在清朝时期就有了,当时有一群马贼在前面不远的罢甲山占山为王,他们的势力很大,人也很多,上能对抗朝廷,下能劫镖劫商,是一群让人恨得牙根痒痒的“胡子”。后来朝廷为了清剿马贼,派了一些奸细混进去,再用计谋将他们全盘诱出,最后在绊马屯设下大量的陷阱和绊马索,经过一番苦斗之后,终于绞杀了全部的马贼。而这里也被命名为绊马坎,就是绊马屯的前身。

后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一度成为小股游击队和鬼子的战场,要是认真说起来也是个好故事,不过在这里就不详说了。

我还在绊马屯里转悠的时候,突然间听到村口喧哗得厉害,似乎聚集了不少人。出于好奇,我也跟着两个村民一起跑向村口。谁知竟看到两个男人抬着一个浑身血淋淋的男人,两个男人满头大汗,正拽着一个村民求助。

我凑过去一问,才知道他们是罢甲山里伐木的工人,东北一带俗称“木把”。浑身是血的男人伐木时不慎跌进槐坟,幸好被一根树枝挂住。不过他跌倒的时候被一棵倒下的松树砸到身体,松树粗壮的树枝刺穿了他的腹部,因此看起来十分严重。

工人被人救起,不过运送木材的车辆正好都不在,为了救人,他们只好抬着人来到离罢甲山最近的村子求助。

人群中挤出一个花白头发的中年人,他好像是绊马屯的村长,在他的安排下,受伤工人被放在一辆驴车上,送往百草镇卫生所救治。

那两个抬人的木把只有一个跟着车走了,还有一个满头大汗地急着赶回去。原来掉下槐坟的工人不止一个,他们赶往绊马屯的时候,还有一个工人没救上来。

我一听,也不急着赶回百草镇,和几个自愿去救人的村民一起赶往槐坟。

我们几个一路小跑,大概半个小时就爬到了罢甲山的半山腰。我远远看到地上一团嫩绿,能在这个季节看到这样的颜色,那里肯定就是传说中的槐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