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浮名一误(第7/17页)
彼时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朝廷供职,也从事火器研究,看到荷兰使者所献“蟠肠鸟枪”后,炫耀其母国有一种“子母冲天炮”,只有比利时人能造。康熙便命南怀仁依样仿造,南怀仁花费了一年时间,仍没有造出成炮。康熙遂召来戴梓,戴梓听完南怀仁详细描述后,仅用八天时间,便造出一门火炮——
炮长二尺一寸,重约三百斤。炮弹外形如瓜状,每枚重三十斤,内装“子弹”。火炮发射时,“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片片碎裂,锐不可当”。
南怀仁看到戴梓所造火炮后,十分吃惊,最后不得不承认其威力尚在比利时火炮之上。康熙皇帝欣喜异常,为火炮赐名为“威远大将军”,并下令把制造者戴梓的姓名镌刻在炮身上,以示纪念。
戴梓也因为造出火炮而受到嘉奖,他感激涕零之下,称愿意为大清研制出更便于单兵使用的“连珠火铳”。康熙皇帝听了,自然大为期待,也给予了全力支持,令戴梓不必上朝,可专心研制火器。
然过了许久,戴梓始终没有交出许诺的“连珠火铳”。康熙皇帝多次派人催问,戴梓也只说未能制作成功。
不久,有人告发戴梓跟东洋人私通,将火器高价卖给日本使者。康熙皇帝原本不信,然派人抄家时,竟搜出了早已研制成功的“连珠火铳”——
形若琵琶,铳背是弹匣,可以贮存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以机轮开闭。有两处铳机,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能够连续射击二十八发,火药铅丸用尽,始需重贮。
康熙命人逮捕戴梓审讯。戴梓不肯承认私通日本,只说之所以没有献出“连珠火铳”,是因为做过一个梦,梦中有仙人斥责道:“上帝好生,你如献此器,使流布人间,你子孙无噍类矣。”戴梓担心绝子绝孙,遂将火器藏于家中,未如期进献。
康熙难以置信,震怒之下,下令将戴梓及家眷流放盛京[15] 。时有流言说,是有宠于康熙皇帝的比利时人南怀仁从中作梗,勾结奸人诬告,这才导致戴梓地位一落千丈[16] 。
曹寅大致讲述了戴梓勾结东洋一案,曹湛听完很是惊奇,忙问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曹寅道:“三年前。”
曹湛道:“那么戴梓可有私通日本之事?”
曹寅道:“当今圣上英明无比,戴梓又是这等人才,没有凭据,怎会将其流放闲置?确实有好几名证人亲眼看到日本使者多番出入戴家,即便戴梓没有将火器卖给日本人,但他私下与外国使者接触,且未上报朝廷,已是不忠。”
顿了顿,又道:“我曾听内务府一位老人提过,早在前朝明英宗年间,东洋人便曾派人到京师盗取郑和下西洋宝图,足见东洋人早有扩张进取之野心[17] 。戴梓这桩事,更是表明日本亦希图拥有世上最犀利的火器。”
而今日本德川幕府由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执政,其人热衷政治,积极关注中国局势。入清以来,民间抗清此起彼伏,到康熙登位,方才逐渐稳定局面,然不久又有“三藩之乱”,历时达八年之久,国力已疲。虽然清廷随后出兵平定了台湾,然西北又是风云再起,以局势发展来看,大清与噶尔丹之战势在必行。偏巧这时候,出了一个意图结盟日本的郑公子,如何不令曹寅紧张?
曹湛这才会意过来,忙问道:“织造大人认为日本极可能接受郑公子邀请,利用大清与噶尔丹交战之时,出兵中国?”
曹寅道:“听起来不大可能,但重利之下,必有勇夫。哪怕德川幕府只借给郑公子数百人,郑公子再以‘复明’为号召,不怕掀不起风浪。近年来,以各种名义号召民众反清复明的事情还少吗?仅那个朱三太子[18] ,便作了好几回乱,连京师都差点儿成了乱党的地盘,首犯杨起隆[19] 迄今尚未就擒。”顿了顿,又道:“郑公子反清旗帜一举,不知道江南又要乱成什么样子。”
曹湛道:“莫非织造大人认为京口总兵黄芳泰被杀,与郑公子一事有关?黄芳泰既是秘密信使,旁人又如何能知道他是专程来相告郑公子一事?而且他已将消息带到,再杀他又有何用?”
曹寅摇头道:“我也不知道,我只是隐隐觉得这其中必有联系。黄芳泰是个喜怒形于色的人,沉不住气,或许他露了郑公子一事的口风,又或许他发现了什么,由此引来杀身之祸。”又自嘲地笑道:“哎,我职责使命所在,疑神疑鬼都成为家常便饭了。”
曹湛忙安慰道:“织造大人多虑了。而今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就算那个所谓郑公子真是郑成功的儿子,预备号召江南民众作乱反清,也未必有人会响应他。就好比吴三桂之前起兵,也是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不是也失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