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2/8页)

只有南茜管理的这家工厂还在赚钱。19世纪30年代,美国正走出“大萧条”的阴影,她推出的非常廉价的露指女凉鞋颇受市场欢迎。她坚信,轻便又花样繁多的产品必须足够便宜到可以经常更换才行,这才是女鞋市场的未来。

只要产品能跟上,她可以将现在鞋子的销量翻倍。但是她赚的钱都用来弥补彼得的亏损了,没有资金扩大生产。

要怎么挽回生意南茜心里有数。

想要回笼资金,就得把连锁店卖掉,说不定可以卖给各店经理。所筹资金将用来购置现代化设备,升级到传送带式生产模式。所有进步的鞋厂都已经开始这么升级了。彼得得把大权交给她,老实地守着纽约的店,并且严格控制支出。

她可以让他继续保留董事长的名义和架子,也可以有限度地继续用工厂的利润补贴他的店铺,但他必须把实权交出来。

她把这些方案写成了计划书,仅供彼得本人参阅。他答应会好好考虑。南茜用尽可能温和的方式告诉他:不能再让公司这么垮下去了,如果他不用她的方案,她就绕过他直接去找董事局——这就意味着他会被解除一切职务,让她当董事长。她殷切地希望他能看清局势。一旦他引发危机,不光自己会输得一败涂地,还会把这个家弄得支离破碎,万劫不复。

目前看来他并没觉得自己被侵犯了。他冷静体贴地一直保持着友好。他们决心一起去巴黎。彼得去给他的店买些时尚的鞋子,南茜则在大女装设计师店铺里为自己买衣服的同时盯着彼得的开销。南茜热爱欧洲,尤其是巴黎,她正期待着过几天能到伦敦一趟呢,结果英国宣战了。

他们决定立即返美,可惜其他人也是这么决定的,两人根本回不去。好在最后南茜弄到了两张从利物浦出发的船票。他们从老远的巴黎赶来,又是火车又是驳船的,昨天总算到了。今天就是登船的日子。

英格兰地区的战备工事弄得她心神不宁。昨天下午,有位侍者来她房间给窗户安上了遮光帘。所有窗户到了晚上必须一丝光都不漏,这样才能保证从空中看不到这座城市。所有窗户玻璃上都用胶带贴上了十字板,保证城市遭轰炸时玻璃碎片不会到处乱飞。酒店前门口堆了许多沙包,后门则通向地下防空洞。

她最担心的是美国会搅到战争里,然后把她两个儿子利亚姆和休征去当兵。记得父亲说过,希特勒当权伊始会着手防止德国变成共产主义国家。这是她最后一次想起希特勒这个人。她除了欧洲之外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心了。她对国际政治、力量均衡还有法西斯主义的崛起统统不感兴趣,这些抽象名词跟他儿子的命相比都不值一提。什么波兰人、奥地利人、犹太人还有斯拉夫人还是自求多福吧。她的职责就是照顾好利亚姆和休。

也不是说他们很需要她照看。南茜结婚早,而且马上要了孩子,两个男孩都已经长大成人。利亚姆已经结婚,住在休斯敦;休正在耶鲁大学读大四。休没有好好学习,最近又买了辆极速跑车,正让她头疼呢。不过他已经过了听妈妈的话的年纪了。所以他们若要参军她也阻止不了,家里也没什么好惦记的。

她知道,战争对她的生意有好处。美国将迎来一轮经济腾飞,人们会有更多富余的钱买鞋。不管美国是否参战,军备扩张是肯定的,这样一来她家的政府采购订单也会越来越多。总而言之,她预计两三年内销售额会涨一倍甚至两倍——又一个设备现代化的理由。

然而儿子被征入伍的可能性醒目得黯淡了挣钱的光环,醒目得让她痛苦。他们会赴战场,与人搏斗、挂彩,甚至在伤痛中死去的。

来搬行李的服务员打断了她病态的纠结。她询问彼得是否把行李送出来了。服务员用难以理解的沙哑的地方口音答说,彼得昨晚上就把行李送上船了。

她要去彼得的房间看看他是否已经整装待发。她一敲门,门就被一位女仆打开了。女仆用同样浓重的地方喉音回答说,昨晚他已经走了。

南茜被搞晕了。昨天晚上他们俩一起办的入住手续,南茜决定去房间用晚餐然后早早睡下,彼得说他也要这么做。他要是改主意了,还能去哪呢?他在哪过的夜?现在他又在哪?

她下楼到大堂去打电话,但她也不知道应该打给谁。她和彼得在英国连个认识的人都没有。利物浦和都柏林只有一水之隔,他会不会去爱尔兰看布莱克家族的发源地了?这是他们原本的计划。可彼得知道从那里回程会赶不上开船的。

一念之间,她请接线员拨响了婷丽姑姑的电话。

打欧美跨洋电话是很冒险的事。欧美间的电话线铺得少,有时需要等很长时间,幸运的话也要几分钟才能接上。通话质量通常也差强人意,你得喊着说话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