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第5/6页)

有没有靠山对郑耀先来说,根本无关紧要,但徒弟是他命根子。一听说晓武被降职,他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在为晓武命运担忧的同时,也暗暗祈祷他能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中,咬牙坚持下去。

小李子疯了,这位当年在学生运动中,面对国民党屠刀敢说出“你可以抓我,但你阻止不了我思想”的热血青年,接到调离检察院通知后,彻底疯了。由一个人的不幸,演变成一家,甚至整个家族的不幸,是那个年代最普遍的社会现象。

晓武不愧是郑耀先的徒弟,他很坚强,在那些老同志异样的眼光下,他没露出一丝不满,而是带着微笑,平静地走出了公安局。可一回到家,看见目光呆滞披头散发的妻子,却再也抑制不住,抱着小李放声痛哭。

一个情报员只是工作性质的特殊,其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待遇,和普通人并没有区别。而普通人所遭遇的一切对于情报员来说,不仅要全部面对,而且还要承受得更多。

晓武曾后悔自己选择了这份特殊职业,但他从未后悔有郑耀先这么个师父。现如今,他不能再去看师父,也没有资格再接近郑耀先,农场的广播喇叭里,也不会再有“赵广平”的家属了。

“你们可以不让我说话,但你们阻止不了我的思想,阻止不了中国人民需要民主、自由的决心!”

“你在胡说些什么?”一声断喝,可妻子仍在默默地说着:“我已做好家破人亡的准备,但我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死后有谁来接替我未竟的事业……”这句话很熟悉,曾经传遍了整个中国,但与当年不同的是,已不再有人举起那神圣的手臂。

一声长叹,两行清泪,晓武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他非常清楚一点:若非妻子出现了精神问题,恐怕右派那顶帽子,她是在劫难逃了。可谁也不敢保证一个疯子会不会惹出麻烦,对于晓武来说,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妻子安静下来少惹麻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在紧张和繁忙中度过的。但这种繁忙并未带来任何圆满的回报,相反,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从一个危机又掉进了另一个危机。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念罢这六言诗,杨旭东的思绪是百转千回,“一位战功显赫,可媲美孙、吴的绝世名将,如今敢明目张胆为他扼腕叹息的,就只有他的敌人了。”推开窗扇,望一眼北方,他忧心忡忡地说道,“敢于仗义执言的都被打倒了,中国老百姓的好日子,恐怕要到头了……” 

“长官,有最新情报显示:内地出现了大面积自然灾害!”

“嗯?”接过文件看了看,杨旭东一皱眉,“我们的兄弟怎样?有没有饭吃?”

“现在一切消息都中断了,共产党集中搞‘大炼钢铁放卫星’,我们的兄弟还都未脱离苦海。”

“可台湾正需要我们提供内地准确情报,这些兄弟开不了工,那岂不要误事?”

“长官,这可正是反攻大陆的好机会。”

“反攻?”瞧瞧部下,杨旭东突然冷笑道,“看来台湾的真正意图你是一点都没明白。”

“这……”

“让我们搜集准确情报,那不是为了反攻。”

“嗯?”

“难道你还没明白?台湾是在根据受灾情况,决定是否推迟反攻。”

“怎会这样?”

“很简单,因为台湾无法解决几亿同胞的吃饭问题,让一个地方来供养全国,哼哼!神仙也没辙。”

“那咱们……”

“还能再派人过去吗?”

“长官……”部下又将一份电报递给他。匆匆扫过几眼后,杨旭东忍不住惊叫道:“什么?派我过去?”

“长官,现在很危险,您是不是跟台湾协商一下,将时间往后拖一拖?”

“恐怕不行,”摇摇头,指着抄报纸上“老六”两个字,杨旭东怅然说道,“就凭这个人,哪怕我折了命,也要回去一趟。”

1960年3月,台湾给杨旭东两个任务,其中之一便是找到失踪已久的郑耀先,并将他安全带回台湾。至于国民党当局为何会突然想起他,这其中有个插曲:几年来,台湾情报局派遣到大陆的特工接连出事,甚至一些特工经过中共策反后,反而接二连三向台湾传递假情报。这成千上万份自相矛盾的假情报,弄得国民党当局是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军方甚至不知该相信哪份是真哪份是假。

该怎么办呢?为此蒋中正找到罹病休养的郑耀全,不料郑耀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令他茅塞顿开:“老六,除了老六谁都不行,如果能让老六来主持大局,您看看那会是什么局面?”

“就是戴雨农生前极力推崇的郑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