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感同身受

“这不可能!”我听完明珠的话,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是绝不可能,李老知道这个事情的时间不久,如果和明珠说的一样,搞这件事搞了至少五年,那么现在很可能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我不肯承认,替李老辩驳,最基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不相信李老会骗我。

“我已经这个样子了,我会对你隐瞒事实吗?”明珠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已经完全萎缩变形的双脚,低下头:“我笃信动机论,你觉得,我有欺骗你的动机吗?”

“我对李老的了解,可能要比你对他的了解多的多。”

“我有充分的根据和理由。”明珠抬起头,看得出,她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在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镇静,头条不紊的对我说:“他是从五年前开始就研究这件事,当时,他有一个合作者,他和他的合作者一起,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数次摸索。我想告诉你的是,李长荣的合作者,是我的父亲。”

这么一来,我顿时就没话说了,明珠的讲述可能不会有假,如果不是一个知情人,绝对不会好端端的就跑到雷口这个地方来。

难怪明珠知道这里,他的父亲,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情况。

“我不怀疑你的话,但我真的不相信,李老会骗我。”我摇了摇头,说:“他没有骗我的理由,这种事情,就算骗了我,把我拉进来,我又能起什么作用?”

“李长荣为什么这么做,只有他才知道。”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能跟我说说吗?”

明珠在考虑,不过不是考虑该不该告诉我,而是考虑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出来,才可以让我彻底明白。过了一会儿,她开始详细的跟我讲。

其实,在这件事情最初出现的时候,明珠是不知情的,她的父亲是领域内享誉盛名的专家,但明珠没有沾父亲的光,也没有涉足父亲研究的领域,她从事的是文物修补工作。因为她觉得那些文物还有古代的艺术片,凝聚了先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时间长河中因为种种原因而损毁,非常可惜,所以明珠想尽最大努力,把这些珍宝的原貌最大程度的保留下来。

也就是说,她从事的工作,跟她父亲所研究的课题,压根不沾边。

大概五年前,一个省级的文物部门弄到了一块古青铜器的残片,这块残片上,有一些前所未见的很抽象的符号,省里的人研究了一段时间,因为缺乏经验和线索,就把东西送到了上头。

明珠的父亲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怎么说呢,这种东西没人见过,也没人认识,那种符号,多半是一种铭文,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如果真的研究出什么结果,很可能会是里程碑式的发现,甚至会颠覆人们对某个历史时期的认识。

她的父亲马上投入工作,但是搞了一段时间,实在搞不出名堂,这种铭文牵扯到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明珠的父亲就找了李老来帮忙。

那段时间,明珠的父亲和着了魔一样,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拿来搞研究。他跟李老分头工作,每过两三天,两个人就要碰面长谈一次,交流彼此的发现,以及一些建议和看法。

搞了大概有两个月左右,青铜残片上的铭文有没有被解读,明珠不知道,但是她发现她父亲变的神叨叨的,就跟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一样,嘴特别碎,而且说出来的话含含糊糊断断续续,谁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再之后,明珠的父亲跟她说,要和李老出一趟门,做实地勘察。在明珠父亲的工作中,这样的情况很多,一些省市弄出什么古迹,自己吃不准,就会上报,明珠父亲这样的专家一年总要在外面跑几个月。所以,明珠没有太过在意,她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

明珠的母亲早逝,家里没有其他人,在父亲出门之前,明珠给他收拾了一些行李,当时她随口问过父亲,这次要去哪儿,她父亲说,去一个叫雷口的地方。

“我当时真的没有在意。”明珠说:“事后我才知道,父亲和李长荣没有带任何人,就他们两个结伴到雷口去了。”

两个年老体衰的老头儿,不肯带任何随同人员,这只能说明,他们此行期间的所有细节,都不能被人知道。

他们去雷口之后的过程,明珠并不清楚,她只记得大概一个月以后,父亲回来了。明珠对父亲的专业不是特别感兴趣,也很少过问他的日常工作,倒是她父亲回来以后,絮絮叨叨的说了一些事情。

她父亲最少咒骂了李老上百次,明珠感觉很不解,因为李老和她父亲是多年的交情,不论是工作关系还是私人关系,处的非常好。明珠追问原因,她父亲不肯说,问的次数多了,父亲就含含糊糊的告诉她,以后不要跟李长荣,以及所有和李长荣有关系的人打交道,因为李长荣,很可能已经不是从前的李长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