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鉴定 50

英国,伦敦,梅菲尔区

与“大宝藏”行动中的方方面面一样,行动指挥地点的选择引起了大家激烈的争论。考虑到场地设计和相关法律问题,大家认为军情五处的行动中心不适合开展国外行动,即便行动地点仅在邻近的巴黎。军情六处提出可以把指挥地点定在沃克索十字路大厦——这个建议立即遭到格雷厄姆·西摩的反对。西摩一直想把那位英俊潇洒的对手挡在“他的”行动之外,但结果似乎不太尽如人意。由于以色列在伦敦没有行动中心——至少没有公开的行动中心——那么就剩下美国那边了。在中情局办事处指挥行动既能照顾到政治上的考虑,也能满足技术上的要求,因为美国人在英国领土上的行动能力远远超过英国人自己。实际上,自从西摩上一次去过中情局庞大的地下办公场所之后,他得出结论,美国人完全可以在白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从格罗夫纳广场地底下展开一场世界战争。“谁允许他们建地下室的?”首相曾经问他。“您,首相大人。”西摩回答说。

选好地点之后,接下来是确定受邀人这个小问题。正如西摩所担心的,申请加入的人数很快便多得惊人——实际上,多得让他不得不提醒诸位兄弟,他们是在开展情报行动,不是举办西区剧院首映礼。再说,此次行动很可能涉及一些不适合大范围传播的资料,因而行动过程需要比以往更加谨慎。西摩宣布,他们最后会集中向各个部门汇报收集到的情报,但各部门不能参加情报收集过程。参与人只能是三个主要人物——一个愿意揽下别人不愿意做的麻烦事,事后再考虑后果的秘密兄弟会的三位成员。

尽管中情局费了很大力气掩盖他们在伦敦的行动中心的具体位置,但格雷厄姆·西摩十分肯定地知道那个中心就在格罗夫纳广场西南角地下十几米的地方。西摩每每想到这一点,就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就在他们的头顶上,每天有好几百个神态焦急的人在排队等候签证,有时还包括一些誓死攻击美国本土的圣战分子。由于在官方记录中,那个行动中心并不存在,所以它也就没有正式的名字。但是所有知道它的存在的人都称它“附属站”。附属站的核心设施是一个露天广场式的控制室。控制室里装有几面巨大的屏幕,屏幕上能够轻而易举地显示出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影像。与控制室紧密相接的是一间装有隔音玻璃的会议室——大家亲切地称它为“鱼缸”,和十几间留给美国各大反恐和情报收集部门使用的灰色小密室。即使是主要从事反间谍工作的格雷厄姆·西摩都很难把那些部门的名称全部记住。他想,美国人的安全基地和美国人的汽车一样——又大又花哨,但其实效率低下。

下午6点刚过,西摩终于获准进入附属站。艾德里安·卡特坐在控制室最后一排的老位置上。沙姆龙坐在他右手边,似乎已经开始受到烟瘾的折磨。西摩在他的老位置上坐下,即卡特的左手边,然后把目光紧紧地锁在屏幕墙上。正中央的一块屏幕上显示出一幅静止的闭路电视监控画面,画面中的是《金融日报》社,也就是即将上场的特工佐伊·瑞德的工作单位大门口。

与报社的其他工作人员不同,佐伊一整天的活动都处于三国情报机构的严密监控之下。根据他们的监视,佐伊今天早上运气不怎么好,糟糕的北线地铁延误了二十分钟。9点45分,她一脸怒气地到达报社。中午,她和一位新闻线人在圣保罗站附近一家古香古色的小餐馆吃午饭。吃完饭后,在回报社的途中,进了一家博姿药房,买了几件私人物品。但他们不知道那些东西到底是什么。之后,她还被迫和报社的一名律师在一起度过了不太愉快的几个小时。帝国航空因为她的那篇报道打算起诉她诽谤。随后她又被叫去杰森·腾博瑞的办公室,听他唠叨她的工作经费问题,说她这个月花的钱似乎比上个月还要多。

6点15分——比加百列的预期晚了几分钟,佐伊终于从日报总部大楼里走出来,伸手拦的士。一辆的士迅速地停在路边,一路超速将她载到圣潘克拉斯火车站,当然,这绝非巧合。她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护照检查处,前往月台。在月台上,一个好色的伦敦银行家把她认了出来,说自己已经仰慕她许久。

佐伊担心那个人上火车后会坐在她旁边,但还好,她的邻座原来是在海格特见过的那名自称“萨利”的安静的黑发女子。佐伊所在的车厢里还坐着其他四名队员,包括头发稀疏、身材矮小的“马克思”和穿着花呢大衣的英国人“大卫”。他们没必要向格罗夫纳广场的行动中心汇报佐伊已经上车的消息。闭路电视监控摄像头已经捕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