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人名堂 12(第2/3页)

“这两粧案子我们都没法确认是他做的。”

“诚然,不过各种事实都指向这种可能。我们也许没办法在法庭上指证,不过这则故事足可以让报纸热销了。”

“你是建议要把消息放出去?”

“咱们为何不能在沃格尔屁股底下放把火,看他如何反应?”

“坏主意,”加百列说,“还记得瓦尔德海姆和他的纳粹老底儿被揭露的事情吧?出了这种事,大家会视之为外部势力的煽动,是干涉奥地利内政。一般的奥地利人一遇到这种事就会一致对外,奥地利当局也是如此。那次事件还让反犹太主义的气焰更嚣张了。阿里,泄露消息是个很糟的主意。”

“那你建议怎么做?”

“麦克斯·克莱恩认定路德维格·沃格尔是个党卫军,还曾是奥斯威辛集中营里的魔头。根据国家档案馆的资料,路德维格·沃格尔当时太年轻了,不可能是那个魔头——他当时是国防军,而不是党卫军。不过为了留下讨论的空间,不妨假设麦克斯·克莱恩的记忆也没有错。”

“那就意味着,路德维格·沃格尔其实另有其人。”

“正是。”加百列说,“所以咱们要查清楚他到底是谁。”

“你打算怎么做呢?”

“我还不确定,”加百列说,“不过有那个信封里的东西在,只要善加利用,有可能挖出些有价值的线索。”

沙姆龙深思地点点头:“大屠杀纪念馆有个人,你应该见见的。他可以帮到你。明天一早我就给你安排见面。”

“还有一件事情,阿里。咱们得把伊莱从维也纳弄出来。”

“完全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沙姆龙从座机上拿起话筒,按下了快拨键,“喂,我是沙姆龙。我要和总理说话。”

大屠杀纪念馆。它坐落在耶路撒冷西部的赫策尔山上,是以色列官方为纪念那场浩劫而建的纪念馆,祭奠着六百万罹难者的亡灵。它也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屠杀研究中心和档案库。它的图书馆藏书超过十万卷,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屠杀文献库。在档案馆里,收藏着五千八百万页原始文档。这其中包括数千人的个人见证录,有本人的亲笔,他人的笔录,录音或录像,来自以色列和全球各地的浩劫幸存者。

摩西·里弗林正在等他。他是位圆墩墩的胖学者,留着大胡子,说布鲁克林口音的希伯来语。他的专业研究领域不着眼于浩劫的幸存者,而是着眼于它的施暴者——那些为纳粹屠杀机器效力的德国人,和数以千计的非德国帮凶,这些人曾经自愿而热烈地投身于毁灭欧洲犹太人的运动。他还受雇于美国司法部的特别调查司,担任顾问的职务,负责编集整理证据,指证纳粹战犯,在以色列搜寻幸存的目击证人。里弗林如果不是在大屠杀纪念馆里查找档案,就是在亲身探访幸存者,寻求他们的记忆片段。

里弗林带着加百列进入档案馆,来到主阅览室。这个地方拥挤得令人惊讶,室内采光很好,一座座直达天花板的落地窗,俯瞰着西耶路撒冷的山丘。有一对学者正弓着身子坐在敞开的书本前。还有一人呆呆地盯着缩微胶片阅读器。加百列建议找个更私密的地方,于是里弗林带他来到旁边的一间小屋里,又关上了厚厚的玻璃门。加百列说的故事略去了保密的部分,却又足够详尽,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内容。他向里弗林展示了他在奥地利收集的所有材料:国家档案馆的文件、照片、手表,还有那枚戒指。加百列展示了戒指内圈的镌字,里弗林认真地读着文字,仔细查看。

“不得了啊。”他轻叹道。

“什么意思?”

“我必须到档案库里搜集些资料,”里弗林站了起来,“需要花些时间。”

“要多久?”

档案管理员耸耸肩:“一个小时吧,也许更快些。你以前来过纪念馆吗?”

“上一次来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

“去走走吧。”里弗林拍拍加百列的肩,“一个小时后回来。”

加百列沿着松荫夹道的甬路走着,一路顺阶而下,来到了昏暗中的儿童纪念碑。五支蜡烛被一面面镜子复制得无法计数,构成了一条群星烁烁的银河,扬声器播出的录音念唱着每一位死者的名字。

他从星光里走出来,重新走进璀璨的阳光,接着又走进了“纪念堂”。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长明火面前。在闪烁的火光中,在黑色的玄武岩上,镌刻着历史上最丑恶的名字:特雷布林卡、索比堡、马伊达内克、贝尔森、切尔姆诺、奥斯威辛……

在人名堂里,没有火光,没有塑像,唯有浩瀚无尽的文件夹,其中是一页页见证实录,每一页都是一个牺牲者的故事:姓名、出生地、父母的姓名、居住地、职业、死难地。有位名叫硕莎娜的女士检索了数据库,找到了加百列的外祖父母:维克多·弗兰克尔和萨拉·弗兰克尔。她打印出来,面色伤感地交给加百列。在每一页的页底,都标有信息的提供者:艾琳·艾隆——加百列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