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难 民

当时在纽约有一个慈善机构叫“关注难民”,其工作人员自称为“忧国忧民的公民”;还有一种戏称是“行善者”。

这个机构自定的任务是,睁大眼睛注视那些被海浪冲到美国海滩上的流离失所的难民,这些人希望美国能够履行刻在自由女神铜像基座上的那些文字,希望美国能收留他们。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难民孤苦凄凉,被抢掠一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在求生存的挣扎中花尽了最后的积蓄,而且通常顶多只能说一些只言片语的英文。

他们的直接对手是美国移民与入籍局。该机关的集体意见往往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申请入籍者都是江湖骗子,应该被遣送回原籍,或任何其他地方。

一九七八年初冬的那天,放在加尔文・德克斯特办公桌上的卷宗,是关于从柬埔寨逃出来的一对夫妻——孟鸿先生和夫人的。

孟鸿先生已经代表他们夫妻俩作了一份长长的声明笔录。这位受过法语教育的柬埔寨人是用法语陈述的,经翻译后,他的故事呈现在律师面前。

自一九七五年起,柬埔寨的统治者是波尔布特,此人是一个疯子、弑杀成性的暴君,他手下有一支狂热的军队——红色高棉。这在美国广为人知,后来因电影《杀戮的田野》而更加为世人所知。

波尔布特有一些浮躁的梦想,想让他的国家回归到某种农耕石器时代。他的幻想充满了对城里人和任何受过教育的人的刻骨仇恨。这些人应该被处决。

孟鸿先生声称,他原是柬埔寨首都金边一所高级中学的校长。他的妻子是一家私人诊所的护士。显然,两人都属于红色高棉要处决的人。

当形势越来越严峻时,他们躲藏起来,在朋友和同事的房子东躲西藏,经常转移住所,直到最后,朋友和同事们也全都遭到逮捕。

孟鸿先生在声明中说,他们不可能潜逃到越南或泰国边境,因为在乡村,到处布满了为红色高棉通风报信的人,而他根本不像一个农民。然而他设法买通了一个卡车司机,这人同意把他们偷运出金边,穿越乡间抵达磅逊港。他用最后剩余的积蓄,说服一艘韩国货轮的船长带他们离开形同地狱的祖国。

他不在意、也不知道“仁川之星”这艘船舶驶往何处。结果它载着柚木去了美国纽约港。抵达美国后,他没去回避当局,而是直接报告并申请获准居留。

在听证会的前夜,德克斯特坐在厨房桌子边整夜没合眼,他的妻子和女儿就睡在相距几米的隔壁房间里。这个听证会是他第一次上诉辩护,他要为这个难民尽他最大的努力。读完当事人陈述之后,他去翻阅移民局的答复。官方的回复口气相当强硬。

在每个美国城市,最高官员是地区行政长官。第一道障碍就是这个地区行政长官办公室。负责这个案例的行政办公室官员,以奇怪的理由拒绝了这项避难要求,他说按照美国传统,孟鸿夫妻应该去柬埔寨当地的美国使馆或领馆提出申请,并排队等候。

德克斯特觉得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几年前当红色高棉冲进金边时,所有的美国外交人员已经撤离了柬埔寨首都。

在第一道关卡遭拒绝,就把孟鸿夫妻推到了办理驱逐手续的程序之中。就在此时,“关注难民”组织听到了这个消息并尽力为他们辩解。

根据程序,申请入境人在地区行政长官办公室的听证会上遭拒绝后,可以请求举行一个更高层次的听证会,即有避难听证官在场的行政听证会。

德克斯特注意到在第一次听证会上,移民局的第二个拒绝理由是,孟鸿夫妇不符合遭受迫害的五条基本理由:人种、国籍、宗教、政治信仰和社会阶级。他觉得他可以指出,作为狂热的反共人士(他会去叮嘱孟鸿先生)和校长,当事人至少符合最后两条。

在明天的听证会上,他的任务是请求避难听证官,按照移民与国籍法第243(H)条,实施“暂缓驱逐”的宽限。

在其中一张资料的下面,“关注难民”的某个工作人员用小号字打印了一条注释,注明避难听证官名叫诺尔曼・罗斯。这个信息很有意义。

德克斯特提前一个小时到了联邦广场二十六号的移民与入籍局大楼,去会见他的当事人。他本人并不高大,但孟鸿夫妇更矮小,孟鸿夫人就像一个娇小的娃娃。她透过啤酒瓶底般的眼镜观察着这个世界。律师手头上的卷宗告诉他,这对当事人的年龄分别为四十八岁和四十五岁。

孟鸿先生似乎很平静,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因为加尔文・德克斯特不会说法语,“关注难民”组织派来了一名女译员。

德克斯特把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用在了回顾那份原陈述上面,但发现没有什么可添加或要删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