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神子(二)

丁文书今日接到孙大人通知,中秋佳节将至,西河口的庙会要开始了,衙门口的人都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防火防盗。特别是街面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更要维护周全。当地的地保乡绅,也须得打个招呼,配合工作。

和其他地方略有不同,西河口的庙会一年有两场。一是过年之前的腊八节,当地人会去附近庙里拜佛烧香,祈福许愿。这种场子,属于百姓同乐的舞台。而真正的重头戏,是在中秋节前夜。这天晚上,当地的乡绅土豪,会拿出钱财来,请庙里的和尚或是道观里的道士给做法事。遥想这习俗形成的初期,应该是当地富人专为自己家中祈福而办,但随着习惯的养成,以及老百姓凑热闹的越来越多,渐渐就成了一个为西河口全体人员赐福的活动。而那些小商小贩,甚至外地的生意人,也乐意在这一天到西河口来,摆个小摊。因此,西河口的百姓们,也喜欢称呼这天为“赶大集”。所谓大集,便是与平日里的小集市做区分了。

孙老爷去年见过一次,因为小看了赶大集的规模,安全防护工作没有处理妥当,导致了很多事情的发生。小如有孩子急着跑去看热闹在山路上摔了个头破血流,大如某家员外回家后发现房屋被洗劫一空,不大不小如某家小媳妇自活动归来结果肚子大了。搞得孙老爷头疼不已。因此今年他必须重视起来。

丁文书表示赞同,因为此事的规模之大,他是见过的。在他小的时候,很少遇到父亲心情好的时候,能带着全家去赶大集;但正是因为次数极少,所以印象深刻。每逢此时,西河口总是异常热闹。还在清晨时分,大人们就起床扫地,孩子们也不去上学了(实际上,先生也压根没想在这天上课),商铺开门也早,外地来的小贩们,更是把那条从西河口桥头到庙门前的小路两侧给挤得满满当当。时至午饭之后,孩子们已经彻底坐不住了,三五成群,约在桥头,一同前往寺庙。

说是去寺庙,其实也不尽然。孩子们总会带些钱,这些钱,自然是花在路边小摊上了。父母们总会叮嘱,说要把衣袋给捂严实了,不要把钱给弄丢了;也不要一味胡花,别到了晚上就没钱了。孩子们当然嘴里答应,是是是,然后一溜烟跑出了门,而对于最后那句“不要瞎跑,早点回”,则完全充耳不闻了。可是即使如此,他们终究还是难以抵制美食和玩具的诱惑,花钱快的,甚至没到半路,就把嘴里给塞满了。钱袋?空空如也。

丁文书领了命令,当天晚上要去山上守着。因为工作加重,心里多少有些不乐意。可孙老爷拍拍他肩膀,说,守夜这种事,也不是让你整夜都呆在那里。老百姓当然也不会玩个没完,差不多到时候了便都陆续回家了。而你正好可以带着柳小姐去走走,毕竟西河口这种地方,一年最大的盛会,也就是这天了。

丁文书点头称是,只好领旨照办。

回到家去,与柳小姐和书棋说起此事。书棋很是兴奋,但是转念一想,又露出些不高兴的神色。丁文书问他怎么了,书棋支支吾吾不愿意说。柳小姐笑了笑,拍拍他的小脑瓜,说:“如果是有朋友约你一起玩,你大可不必随我们一道去。”书棋这才喜笑颜开,点了点头。丁文书笑骂道:“臭小子,真是野惯了。”

吃饭的时候,柳小姐问起西河口的风俗。“寺庙离这里不远罢?”

“远是不远。你这段时间不也常四处走走么?过了桥头的那条路,往前走不了多一会儿,就分岔了。一条顺着林子里,直通书棋他们先生教书的地方;另一条就可以到寺庙的山脚下,走过去也不过一顿饭的功夫。”丁文书夹了口菜,“对了,先生那天给你们放假吗?”

书棋点头,“放的。反正去年赶大集,我过去玩,那些念书的娃子都没上课。”

“呵,那还不错。我念书那会,遇到赶大集,先生也不会上课。”

书棋问:“那,丁叔,你不是也每年都去玩?”

“你呀,就知道玩。”丁文书白他一眼,“我爹那会管我,比我现在管你还严。别的同窗都跑去山脚下玩了,就我被关在家里,背书写字。要是背得不好,少不了一顿打。”

书棋连连咋舌,心想要是明天出去玩被发现了,下场估计也差不多。

柳小姐问:“这里只有寺庙,没有道观吗?”

丁文书想了想,“道观嘛,以前好像有一个,不过早就破败了。我还小的时候,就记得当地人去烧香,都是往寺庙里走。不过印象里,每年赶大集,这些老爷还是会请到远处的道士,来庙里做法。”

“呵,佛道两家都有?”

“正是。都是出家人嘛。再说了,就算现在有些不规矩的和尚道士,把宗教当生意干,那也是个别。而且西河口才多少人家?能有多少这样的生意?这两家不至于为了这么个小地方而抢饭碗。每年赶大集,道士来庙里,和尚们也会提供食宿。钱是富家老爷们给的嘛,他们哪里会有意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