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漂浮(八)(第2/2页)

唯一开心的是谢掌柜。他还特地带着下人,到河边散步,走到吴三船头,看着吴三着脑袋,大笑问道:“吴老板,这次漂来个啥?有鱼卖吗?”说完哈哈走开。

乡亲们认为这是龙王爷发怒,以此惩罚人们吃了他的虾兵蟹将。但是质疑者接二连三冒了出来,认为龙王爷压根就不灵。最终,反对意见占了上风,龙王爷的香火渐渐少了。只有一些顽固的“龙宫赐福党”死不改嘴,并且大声诅咒判教者,认为他们要倒大霉!为首的党魁高声疾呼:西河口要遭天谴!

他们对了。

……

第二具尸体也来了。这次来得光明正大——是在正午时分来的。但是由于吴三早有防备,摇船巧妙走位,躲过尸体。那尸体只好微笑着遗憾与吴三擦肩,静静漂去了下游。

就在西河口传开此消息且啧啧称奇的下午,第三具与第四具尸体也并肩漂来。

随后是第五、第六、第七……

西河口的小孩子们,包括书棋,由一开始的惊吓,变为了习以为常。“诶,下午去河边看水漂子不?”“你有胆捞一个上来?”“得了吧,捞上来能干啥?俺们躲猫猫,让水漂子来抓俺们啊?”“你家不是最近没钱买肉吃么?捞回去让你娘煮给你吃!哈哈!”

还是那句话:日子总得一天天过。无论如何。

西河口的人们不知为何突然集体感染了人道主义精神,提前拥有了“人与动物本来一样”的至高境界。本来嘛!头回来的鱼,是死鱼;之后来的虾,是死虾;再后来的牛羊,也是死的。为啥就不能来死人?同样是尸体,为何要大惊小怪呢?

见百姓们并未惊慌,也丝毫没有在衙门口抗议的意思,孙大人松了口气,与民同静。

只是尸体日渐增多,熙熙攘攘,而西河口桥洞略窄,有些时候流通不畅,就堵在了一起。遇到这种情况,百姓们自发将一些尸首捞了出来,挖了些坑,草草埋葬。堵塞的水流得到疏通,再次运转。

一些经商的掌柜们,偶尔看不下去,便请了些道士和尚来给尸体做法事。这样不也显得自己行善积德,不是么?

远来的和尚看到此情此景,吓了一跳,差点不会念经。后来弄清楚真实情况,口诵阿弥陀佛,表示要加钱。超度一个灵魂和超度一河的灵魂,毕竟不是一个量级的工作。后来见生意兴隆,顺便把自己的师弟师哥们都叫了来。一时间,西河口僧道密布,沦为宗教小城。

……

这天清晨,丁文书带着书棋外出散步,顺便买菜。两人不可避免走到了桥边。丁文书想看看河里的情况有没有得到改善,领着孩子上了桥。

桥上站着一位道士,看年纪五十来岁。风挺大,吹得他道袍飘扬,一股子仙风道骨。

丁文书朝河里看去,没啥异常,还是尸体挨着尸体,有序地朝下游漂去。之后又自嘲一句:这叫没啥异常?

侧眼看身边的道士,双手背于身后,一脸淡然。心想不愧是有信仰的人,居然没有一丝胆寒。

那道士感受到丁文书的目光,便转过身子,笑着朝他行礼。

丁文书连忙还礼。

两人没说话,又都看河。

许久,还是道士打破了安静。“居士看这河中之人,因为什么来到这里呢?”

丁文书一脸茫然。他怎么会知道呢?只好厚着脸皮听人说教。“道长以为呢?”

“……太史公著《史记》,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过就是这样。”

“道长的意思,这些尸体,也在追逐着什么?”

“呵呵,也许吧。”道士笑了,“居士不是出家人,自然不信。罢了,就当贫道胡说罢。”

两人又沉默了一段时间。河中的尸体没有停留下来与他们对望的心思,继续前行。

过了一会儿,道士又开口了:“此种情形,倒让我想起孔夫子那句话……嗯……一时之间倒忘了原话是怎么说的……”

一直趴着桥栏看着河中的书棋接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道士点点头,迎风大笑。随后,下桥,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