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刑警探案 第三章 白昼劫杀震动江城 连番苦战百日擒凶(第6/7页)

就在张俊德下楼不久,许坚的妻子回到了家。看到家中一片狼藉,丈夫倒臥在血泊中,赶忙向110报警,同时拨打120电话要求紧急救护。

当晚,张俊德在住地新村的院子里闲逛,听到居民议论纷纷,说是光明新村大白天杀了人,很多警察正在调查。吓得他三步併作两步,回家关上了房门。直到夜深人静,才悄悄下了楼,把金戒指、金项链等物埋在楼梯口北面的一颗雪松树下。

根据张俊德的交待,我带领一名技术员、二名侦查员前往埋藏处搜寻赃证。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电视台一名记者,扛着一架摄像机,不远不近的一直跟在后面。当时天已微暗,正是人们下班后、吃饭前的一段时光。有人看到我们在雪松树下扒挖,很快聚拢了不少人。中午的时候,张俊德被公安人员押走,引起了居民的极大关注,已经意识到光明新村的杀人案可能与张俊德有关。他们知道,除非紧急追捕或案情重大,否则公安机关不会在白天公众场合抓人。几个小时后,他们又见到公安人员来到这里,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一会儿,新村的道路完全堵塞,我们周围变成人流的旋涡。有人从家里给我们拉来了电灯,有人拿来铁锹铁铲,要帮助我们寻找失物。我想,这样纷乱的场面已不适合我们继续搜寻取证,一旦出现意外,会给案件证据的认定造成损失。我吩咐侦技人员停止搜寻,拨通了顾应的手机,要他把张俊德押来现场,指点赃物的具体埋藏位置,以利迅速完成取证。

在一阵阵尖厉的警笛催促下,人们慢慢让出了一条道,张俊德被押到现场。在不断拍摄的照相机、摄像机镜头下,我们挖出了那见证了犯罪的两枚金戒指、一条金项链。

在人们急切的期待中,尽管迟了一点,但案子终于破获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群众的心理是宽容的,他们收起了以往的抱怨和不满。案子破了,坏人抓了,隐患消除了,又可以回到以前那种安适静心的日子了,对江口的治安、身边的警察又恢复了一些藉慰、敬重之情。

破案之后,一直关注着侦查过程的新闻媒体,迅速开展了新一轮“热炒”。回顾、专访、追踪、特写等栏目不断在眼前跳跃,溢美渲染之词连篇累牍:“上级的指示是侦查人员在蒙胧中探索的‘明灯’,领导的鼓励是侦查活动中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一些正常的工作措施、一些人物的平凡举动,都给涂上了一层不同寻常的神秘色彩。甚至连偶尔暴露出来的弱点,也变成了令人折服的“个性魅力”。这对那些苦战了百日的侦查人员来说,未免有些不夠真实。如果用偏激一点的说法,会使他们体味到“人生如戏”的感受。

张俊德杀人抢劫案件的破获,至今已有十年。如果现在回头总结检点,我认为在这个案件的侦查中,其得其失,各有其二。

得:

一、判断正确,刻画精准。在案情分析中,无论是案件性质、作案动机,还是案犯年龄、身高、职业、住地、特定的社会关系等,无一不在预料中。且看下列比照:

案犯分析情况张俊德实际情况

年龄:25至35岁之间33岁

身高:170至174厘米173厘米

鞋码:40至41码41码

住地:市区或其周围市区

职业:电工、机修工或木工机修工

动机:谋财害命、杀人抢劫因赌负债,杀人劫财

社会关系:有与煤气行业相关父亲曾被煤气

的亲友公司借用过

二、咬住不放,一以贯之。从案发开始,直到案件破获,只要看准了,指挥部对案情判断和侦查方案充满自信,全力推进,身临困境不退缩,面对疑议不动摇。不左顾右盼,不自乱阵脚,持之以恒,直至功成。

失:

一、环扣不紧,表难及里。大范围的侦查工作,实质上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方面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衔接紧密,不能松动脱节。这起案件的排查,由于面积大,时间紧,用人多,只能采用以地域单位为主负责的办法。承担具体排查任务的,绝大部分是派出所民警和单位保卫干部。他们沒有实际侦查经验,在工作中就事论事,以上面要求的方法为方法,缺少连贯性和想象力。而一个优秀的侦查员必备的素质,除作风严谨踏实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感知性。

张俊德的情况每条都在分析刻画之中,何以延至百日才被发现呢?张俊德原是江口国棉二厂二织车间机修工,1993年划出这个车间成立了合资的“东华纺织有限公司”,名曰新建单位,实际上除了经济核算上独立外,其余一切管理仍归国棉二厂。在国棉二厂排查时,厂方认为二织车间已不属本厂,没有向排查人员提供二织车间机修工名单。而“东华纺织有限公司”则认为,公司实际上是二厂的一个车间,人事管理不在公司,自然也没有提供张俊德等人的情况。排查人员在工作中忽略了对接,致使二织车间成为排查中的空白点,导致张俊德在第一轮排查中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