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南造云子:灰衣人(1)(第2/4页)

果然,在我脚边,我发现了薄薄的一层尘土。我小心翼翼地抬起脚,跨过了那一块陆正海布置好的固定痕迹。然后,慢慢地走到了他的书架前,仔细地观察书架上面的书。

我的注意力之所以没有放在书桌,而首先选择书架,是因为任何一个人,都知道书桌的抽屉是锁放机密文件的位置。所以,就算我打开了书桌的抽屉,相信也找不到机密文件。书架——却是可以理解为若干个存放秘密资料的所在,因为每一本书的每一个夹层里,都能轻松地放入两张薄薄的纸,并且,从外面完全无法看出来。

我凑近了书架,用手电在那一排排书的上方缓缓地照过。积年累月,书上面都或多或少会要积攒下一些尘土。从这些尘土的多少,可以分析出这些书的主人,经常翻阅与拿下的是哪一本。而对于书房的设计,很多中国人都有隔间的安排,隔间的机关,也多数是在书后。

很快,其中一本《资治通鉴》成为我重点关注的对象。我小心翼翼地把这本书抽了出来,然后,在书后面的墙壁上,一个红色的按钮出现了。我有点欣喜,可是伸向开关的手却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现什么,如果只是陆正海一些个人的秘密,那么对于我们大日本帝国来说,也会适当的允许,毕竟他是我们统治东三省的一颗不错的棋子。我真正害怕看到的是——陆正海身为间谍的证据。这一点一旦被证实,特高课会毫不犹豫地制造一场意外,让包括邵德在内的陆正海全家,从这个世界消失。

我按下了按钮,书架缓缓地向两边移动,一个隔间出现了。这是一个隐藏在书架后的狭小房间,大概十平方米左右。里面架着一个小小的行军床,床上的一套军被整齐地叠在床头。

我仔细留意了隔间的地面,没有发现事先布置好的痕迹。我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仔细地打量着隔间的每一个角落。

除了那张行军床,隔间里就再没有其他的家什。但我的注意力很快被墙上挂着的一顶帽子吸引了过去——那是一顶清朝士兵戴着的类似于中国斗笠的帽子。我把它轻轻地摘了下来,翻过来往帽子里面看,因为满清士兵有一个把自己姓名缝到帽子里面的习惯。陆正海最初隶属于满清政府,之后才追随蔡锷将军加入新军,所以他有这样的军帽,并不稀罕。

可是,奇怪的是,帽子里面缝了一张白色布条,让我很疑惑。那张布条上,除了缝着陆正海的名字以外,还缝了这么一行字:军机处天字一号亲兵。

“天字一号”在中国文化里,代表了最高,而军机处,又是清政府最高的军务机构。我反复地琢磨着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会不会在看似庸腐的清政府里,实际上也有着某一个秘密机构,是外人所不知的呢?这个秘密机构,所从事的工作是不是也和现代间谍所从事的工作一样呢?或者,陆正海在隶属于满清政府时,就已经是一个秘密情报人员呢?

这个发现让我激动起来,对于陆旭的现在,我依然没有任何发现。可是陆正海的这段过去,却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我拿出相机,对准了帽子的内里。按下快门前我犹豫了。特高课的多疑是出了名的,如果让他们发现到这一点,自然会对陆正海另眼相看。这个所谓的天字一号是个什么机构,也肯定会成为特高课感兴趣的一个议案。

我没有按下快门,放下了相机,把帽子挂回到了墙上。我决定不上报这个普通线索。

我再次把目光放到了行军床上,被子与下面的褥子都没有任何问题,不过是一套简单的军用被褥。我把视线缓缓移到了床板上,用手电轻轻地敲打每一块木板,聆听木板发出的声响。如果木板中间有夹层,那么发出的声音也会有异常的。

很快,我锁定了一块声音不对的木板。我麻利地把它掀开,借着手电的微光,发现了一张夹缝中的纸条。我用一个小镊子小心翼翼地把它夹了出来,居然是一张泛黄的相片。

我把手电对准了这张相片,只见上面是四个年轻汉子的合影。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里面没有陆正海,四个汉子的容貌都很清晰,但是很陌生,我不认识。相片的右下方还用钢笔写着“1913年9月19号”的字样,也就是说,这张相片拍下的时候,邵德还没出生。

我记下了这四个人的模样,在看到第三个时,一种女人的直觉,让我觉得这个男人有点熟悉:浓眉大眼,脸上布着横肉,眉眼间和邵德一模一样。密密的胡须遮住了他的大半张脸,左眼上方有一颗大黑痔。可是,我还是能够通过这相片,初步判断出这个男人,应该就是邵德的父亲——邵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