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梦中的女孩(第2/3页)

叶秋薇敲了敲玻璃墙,用温和的声音问道:“你还记得她么?”

怎么会不记得?但我不愿去想。我摇摇头,惊恐地看着叶秋薇,希望她不要继续刺痛我的心。

“听我讲一个故事吧。”她看了看我,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1977年10月,一个名叫张永杰的车站杂工,和一个名叫冯瑜的女生产工人,在亲戚的介绍与撮合下结了婚。1979年5月14日,两人的儿子出生,取名张一新,喻意为生活焕然一新。为了实现‘焕然一新’的目标,张永杰离开医院,东拼西凑了一笔钱,跟几个大胆的朋友做起了农副产品生意。”

我无力地坐在地上,内心突然宁静下来。

“改革开放伊始,几乎是个生意都能挣钱。”叶秋薇接着说,“张永杰虽然没什么文化,却也顺顺利利,不到一年就成了万元户。他年轻好强,斗志旺盛,不断扩大生意规模,张家的日子蒸蒸日上。然而好景不长,1982年,张永杰盲目投资,在一笔玉米收购生意中受骗,赔得血本无归。他并未就此气馁,而是贷款重获资金,继续从事农副产品生意。但两年过去,下海的人越来越多,‘钞票遍地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凭着运气原地踏步了一年后,迷信的张永杰带妻子回到家乡,求当地一位‘女半仙’指点迷津。女半仙经过一番计算,算出张永杰是大富大贵之命,让他放心驰骋生意场,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再生一个孩子。”

我麻木地听着,眼泪仍在下落。

“1983年10月,冯瑜产下一女,取名张明溪。”叶秋薇的呼吸有些起伏,“女儿出生后一年,张永杰的生意再度失败,不仅血本无归,还欠下了大笔债务。但他坚信女半仙的指点,再次筹得借款,继续经商。这次,他放弃了利润与风险并存的农副产品生意,在一个机械设备销售员的怂恿下,投资开办了一个初级化学品加工厂。但是,张永杰完全不懂经营之道,短短两年过去,工厂就被工人和有关部门从内外掏空。张永杰以工厂为抵押,获取了一大笔贷款,重新回到农副产品生意上,居然幸运地赚到了人生第二桶金。此后,他继续尝试各种投资,先后承包过绿化工程,开过大型餐厅,办过食品加工厂,甚至投资开垦过边疆的种植土地。人生的第一桶金得来太易,让他一生都对不劳而获充满幻想——这也是那个时代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但到头来,他却只能拿新债补旧债,筹集越来越多的资金,填补越来越多的无底洞。他不仅没能给家人带来幸福,反而债台高筑,逐渐步入绝境。”

我默默流泪,对父亲消失已久的恨意,再度从心底浮现出来。

叶秋薇摸了摸右臂的伤口,继续说道:“女儿三岁时,冯瑜也从工厂辞职,专心帮助丈夫经营生意。从此以后,夫妻俩开始没日没夜地在外打拼、应酬。冯瑜请了母亲帮忙照看儿女,但老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对张家兄妹根本毫无关心。有时候,她甚至会把两个孩子撇在家里,自己在外边玩一整天。在这种情况下,张一新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自立,可以说,妹妹几乎就是他带大的。”

我浑身颤抖,眼前满是明溪的影子,脑海里回荡着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连生活都缺少照料,又有谁会关注兄妹俩的心理发育呢?”叶秋薇摘下眼镜,瞳孔中散发出令人无法抗拒的光,“冯瑜性子直爽,从不在儿女面前避讳家里的财务状况。从懂事起,兄妹俩就一直活在高度的危机感之中。年幼的他们需要关怀和鼓励,但父母在家时,不仅无法给他们安全感,反倒时常因为生意与生活的挫折大发脾气,把孩子当成理所当然的出气筒。安全感的极度缺失,使兄妹俩变得自卑、敏感、不会表达感情。两人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依靠,除了彼此,别无他人。”

我终于压抑不住情感,在一声哽咽后失声痛哭。我把头抵在玻璃墙上,期盼叶秋薇继续讲下去。

“长兄如父,更何况,明溪从小受到的照料,大半都来自哥哥。”叶秋薇的声音从墙内坚定不移地传出,“从心理发育的层面而言,哥哥在她心中就是父亲。明溪从小就对哥哥充满依赖与崇拜,进入性蕾期、认识到男女差别后,她更是对哥哥充满了好奇与爱恋——特殊的成长经历与环境,使得她出现了特殊的恋父情结:恋兄。对哥哥的爱恋无人察觉,加上哥哥年幼、没有配偶,明溪的恋兄情结因而没能受到及时遏制,母亲和外婆的冷漠,也使她没能及时出现对女性长辈的仿同。六七岁的时候,明溪就深深地爱上了哥哥,甚至在日记里写道想要嫁给哥哥——谁又会当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