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蜀道登天(第24/25页)
忽必烈本不大当回事,见张如意说得煞有其事,不由得有几分相信起来,问道:“你是谁?”梁庸忙道:“禀报大王,她是张珏的妹妹张如意。
当初就是她在秦州南郭寺听到了阔端大王与方丈的谈话,将阔端大王有个孩子的消息告知了蜀帅余玠。”
张如意道:“我是金国大将郭斌郭公之女,本想用这件背心来杀阔端,为我家人报仇。不想此贼当众自杀,我这背心只好用在你这位新任漠南大王身上了。”
忽必列新接任阔端主持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正欲大展雄图,当然不愿意与张如意同归于尽,忙笑道:“你这个小姑娘,胆子倒不小。你有什么条件?”张如意道:“你放了我哥哥,放了他们所有人。还有,召回你派入宋境的兵马,不准追击。不然我叫你死无葬身之地。”
忽必烈很是爽快,道:“好,本王答应了。”挥一下手,命道:“收兵!”
蒙古兵“哗”地一声,收起了弓箭。更有几队负旗传令骑,迅疾驰出关口,分赴各处,召回外派兵马。
前大宋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曾在《黑鞑事略》一书中记载蒙古骑兵的行军阵势和作战方法:“其阵利野战,不见利不进。动静之间知敌强弱,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摧坚陷阵,全借前锋。故其驰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电逝。”张珏虽多次参与对蒙作战,包括去年蜀帅余玠亲自主持的收复兴元之战,但均只限于攻守城池,并未真正见识过蒙古骑兵阵仗。此刻见忽必烈挥手之间,便是令行禁止,只在须臾,当真令人耸然动容。
忽必烈道:“你的要求,本王已经照做了。你还想要什么?”张如意朝人群中的安敏努了努嘴,道:“我还要她。”
忽必烈回头看了安敏一眼,奇道:“她是我堂兄阔端的亲生女儿,是我们蒙古人,你要她做什么?”张如意简短地道:“因为我哥哥喜欢她。”
忽必烈先是一怔,随即笑道:“原来如此。”又道:“可本王答应过母后、汗兄和堂兄,要带小敏回去蒙古,妥善照顾。不如这样,就让小敏自己选择,如何?她如果选择跟你们走,本王也不算违背诺言。”张如意道:“好。”
安敏踽踽着走了过来,到张如意身边时,特意停了下来,久久凝视着她。对于她而言,张如意是这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如果不是张如意,她依然在大理跟父母兄长幸福地生活着。那样的话,她就不会遇到张珏,而是会遇到另外的男子,她也许会喜欢上对方,嫁给他,为他生儿育女。
然而真相依旧存在,她依然是阔端的女儿,只不过她不知道而已。是张如意破开了迷雾,令她家破人亡,令她找回了身世,令她遇到了张珏。
刚才有那么一刻,她以为今日张珏必死无疑,一想到爱慕的男子将要在眼前被自己的族人杀死,她就忍不住心悸。是张如意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救了张珏,也救了她。那么,她到底是该感谢她,还是该恨她?
张如意也同样以审视而困惑的目光回望着安敏。对于她而言,安敏是杀父仇人之女,偏偏又是她兄长喜欢的女子。她当日手下留情,便是看了张珏的面子。若是当时她一狠心杀了安敏,那么便再无今日之事,兄长也不会步入险境。可兄长心中势必会怨她、怪她,她到底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二女各自百感交集,时刻面临火药背心威胁的忽必烈却是等不及了,叫道:“张将军,大丈夫当断则断,你难道没有话对小敏说吗?”
张珏万万料不到会到今日这般难堪的局面,然避无可避,只得走过来,牵了安敏的手,走到一旁,转头看了一眼阔端的尸首,道:“抱歉,我实在想不到……”安敏道:“这不怪你。”张珏道:“那么你是要……”
安敏道:“我要离开你,我要回去蒙古,去做我的蒙古公主。”一时泪如雨下,细语呢喃道:“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因为终有一天,你会成大器,你会跟当下的余相公一样,成为蜀地众望所归的英雄。当然,你成为了蒙古的劲敌,也会遭遇极大的危险,那时候,我就会来救你,来救钓鱼城。”
张珏全身发热,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紧紧握住安敏的手。她挣了一下,未能挣脱,便干脆扑入张珏怀中,含着热泪,低低絮语道:“我悄悄离开大理前,曾去问过我娘,问她为何不假装答应余相公,好先换回阿兄。她说:她永远不想成为命中注定将成为的人。当时我不明白,现下我知道了,她只是千寻,永远不想再做回汪红蓼。可是我……我却要去做命中注定将要成为的人,是为了你……为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