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宝剑八(第3/5页)

菲尔博士坐直身子,心不在焉填着烟斗,并转动大头看着探长,以一抹好奇的眼光斜睨着他,不以为然地说:“我说啊,海德雷,这实在太有意思了。这是你讲过的案情细节里,最有意思的一次。请继续,继续。”

海德雷不以为杵,一脸狐疑瞄着菲尔博士,接着说:“时间大约在午夜,施托尔准备就寝。他敲敲书房的门告诉狄宾灯已经修好了,问他可否退下休息。狄宾说,‘好,好。’口气有点不耐烦。于是他回房。当时暴风雨仍在肆虐,让他辗转难眠……他事后回想,应该足在凌晨十二点一刻左右听到一声枪响;他看了一下时间,但他以为是雷声大作,就没有多加理会。莫区巡官说根据警方法医的报告,死亡时间应该在十二点一刻。隔天早上,施托尔下楼,透过门楣窗看到书房里灯还亮着。他敲了几次门,无人回应,门从屋里反锁。所以他拿了一把椅子,爬上去,从门楣窗窥视屋里的动静。狄宾趴在书桌上,后脑中枪,射穿的大洞淌着血。施托尔镇定推开门楣窗,慢慢爬进书房里。狄宾已经死了几个钟头,现场没有找到任何武器。”

小杜诺范发现自己因宿醉引起的头痛已经不药而愈。这段残酷、从容、骇人听闻的叙述唤醒了他的理智和想像力。从栏杆扶手上滑下来的荒诞之说目前只算得上是昨晚的睡前小酌。他第一次拥有人类狩猎的本能,领略到这种事的魅力所在。屋内鸦雀无声。他不安回神过来,发现主教以一种父亲以你为傲的眼神瞧着他。

“海德雷先生,”主教开口说,“这件事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想让小犬见识一下,”他朝他儿子挥挥手,“海德雷先生,小犬跟我一样都是学犯罪学的,我应该现在就可以考验他究竟学得如何。”他态度—转,思付着说,“我有几点疑问,比方说——”

“慢着!”上校出声抗议,擦去额前的汗水,“我说……”

“——比方说,”主教不假辞色继续说下去,“你说书房的门是从里面反锁,这表示凶手是从窗户逃出去的吗?”

“不。他是从另一道门出去的。楼上阳台延伸到屋子另一侧,那里的门开了。那扇门半开——据施托尔表示,它通常都是锁上的。”海德雷没有丝毫讽刺的意味看着他,心平气和,“现在,可否请您解释整个事件里,关于您的那部分?”

主教点点头,礼貌地向史坦第绪微笑:“乐意之至。很幸运的,海德雷先生,我可以告诉你昨晚拜访狄宾先生的那位人士是谁。事实上,我可以给你看他的照片。”

上校不可置信地瞪大眼睛,主教从衣服内袋里拿出一张纸,纸上用小写字体作了几行注记,里面夹着两张照片,他将照片交给海德雷。现在他可以证明所言不假,主教的幽默感似乎重申了这一点。

“他叫做路易·史宾利。海德雷先生,要是你想不起来的话,下面几行注记可能会唤起你的记忆。”

“史宾利——”海德雷反复念着这个名字,他眯起眼睛,“史宾利——我想起来了!勒索。这个家伙是梅菲帮的人,去年想尽办法要混进英国。”

主教纠正他说:“他也是唯一混进英国的人。这个人哪,海德雷,聪明到用本名就可以大摇大摆混进英国,容我为大家解释一下。”

小杜诺范想到,他曾在英国教堂里听主教用这种奇怪的方式宣道。最奇怪的是,这个老家伙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发了这个场面。他连平时说话的语气也像在讲道坛上布道一样。他儿子从来没有习惯过。

“警察博物馆就在中央大街上,和你们这栋黑色博物馆很相似,他们展出的方式是将各种形式的犯罪分门别类,海德雷先生。该处的馆长允许我带走一些有趣的资料。这名叫做史宾利的男子以专门勒索别人维生,单人作案,他作案有些奇癖,所以引起警方注意,盯他盯很久了。他是个年轻的意裔美国人,三十岁左右,父母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而且受过良好教育。就我所知,他文质彬彬,因此无论出现任何场合部不会引人质疑,仅除了一项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弱点,他总是无法控制自己去穿时髦服饰,打扮前卫大胆,还惯于披挂各式戒指与珠宝。从照片上可以看得出来。他二十三岁时被抓,关进纽约新星监狱十年。”主教停顿下来,严厉的眼神扫视众人,“他于三个月前逃狱,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成功逃脱的。根据我的推测,他意识到单打独斗风险太高,便勾搭上了势力庞大的梅菲帮,从此没人动得了他。然后——”

菲尔嗤之以鼻:“听我说,”他抗议,“奉上帝和酒神之名,我希望这个小案子到最后不会演变成帮派纠纷。我最不乐于见到的,就是这种传统的命案模式沦为单调无趣的繁文缛节。我只是对这些显著的问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