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乃汤 杜鵑乃湯

听闻是荒郊野外的温泉区,我一直想象成会出现在柘植义春(1)漫画里的场所,岂料完全不是。

那不是溪谷中的老旧独栋旅店,也不是老太婆独自经营的肮脏民宿,而是一栋巨大得夸张,宛如购物中心般的饭店。

感觉能容纳几千名旅客,还真的如此。

不过,除了饭店,周围什么都没有。

背面是山,前面是海。尽管是海,却没有沙滩,而是一条堤防。海湾的边缘在进行护岸工程,不能下海玩水。

据说能钓鱼,却没出租钓具。一般不会带钓鱼竿和钓饵去泡温泉,何况此处不像会有人特地来钓鱼,果然毫无娱乐可言。

山则是单纯的山,且一片郁郁苍苍,不易登山健行。不仅没铺设步道,甚至不能散步。建筑物大得多余,连要绕到后方都需耗费一番功夫。

饭店虽大,但十分老旧。

如同出现在昭和四十年代前期电影中的饭店,与其形容为摩登,设计与配色更接近迷幻。再洗练干净些,或许挺时髦,却显得土里土气,又脏脏的。

建筑物老旧的外观,并非刻意模仿那个时代,完全就是那个时代的遗物。屋龄约莫四十年吗?恐怕更古老。

相较于饭店的规模,停车位很少,反映出兴建的年代特色。

只是,大得不寻常。望向海湾边缘,建筑物耸立的形状,仿佛一道防波堤或防风林,外观又不协调。描述得更精确点,像是经过缝缝补补。

毕竟是四家外观截然不同的饭店勉强连接在一起。

打听之下,我才晓得原本是四家不同的饭店。

外观不同,格局独立,显然不是增建,而是各盖各的,再动工连接在一起。

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以走廊突兀串联,或用宛如临时小屋的中继建筑物填补。

中央建筑物的正面玄关与大厅,应该是四栋饭店连接完成后增建的。

至于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不太可能是合并。

四家饭店竞争的时代过去后,其中三家无法撑持,宣告倒闭,然后得胜的一家把竞争对手的建筑物连同设备全部接收,合为一体。会是这样吗?

不,关键在于,怎么会在如此偏僻的地方,兴建四栋规模相同的温泉旅馆?

交通不便,既非观光胜地,也没有任何吸引人的活动。温泉质量再好,饭店一家就足够。倘若有数家旅馆或民宿,加上商店街,简单来讲就是有人居住,形成所谓的温泉街还能理解,但此处完全孤立于生活圈之外。不是位于主要干道旁,离城镇相当远。除了来泡汤,没别的事可做。

员工约莫是通勤上班。

碍于交通不便,八成是排班制,搞不好有宿舍,但不会有人想住在这种地方吧。不过,饭店里备有生活必需品,或许不会感到不便。

那么,即使不踏出饭店一步,照样能生活。

嗯,应该没问题吧。

多么愚蠢的想象。

不会有人想在这里过一辈子。

是这样的地方。

从这层意义来看,此处确实是荒僻的温泉区。只要有具备木造平房特色的小型旅馆,便足够应付游客。至于饭店,盖一栋已饱和。

光是一栋饭店,营收能否撑下去都很可疑。居然在旁边增建规模相同的饭店,而且是三栋。

实际上,大部分的人都不免会心生疑惑吧。

不,四栋同时兴建,或许是为了竞争。

老板认为客源足够支撑四家饭店吗?还是此地曾繁盛一时?不,那样的话,至少会成为知名的温泉区。然而,这里不仅没列在旅游书上,也从未听熟悉秘境的探险达人提起,根本默默无闻。想必始终默默无闻。那么,会是有什么吸引客人的秘诀吗?

不,肯定没有。就算有,也失败了,看看现状便一目了然。恐怕是四家饭店中有三家经营不下去。

可是,四家分开没办法,一家就行吗?

感觉好像撑不下去,没想到竟行得通。

不然就是四家都撑不下去,有人一口气全买下。宽广得空虚的大厅,设有类似往昔百货公司活动场地的卖场。不是土产店或小店,只能说是卖场。从衣物到贵金属,也有卖食物。制服样式落伍,宛如巴士车长小姐的员工闲散走动,客人不少,但看起来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或韩国人。是浴衣穿法有些不自然,还是语言不同的缘故?这纯粹是我的印象,不太确定。

温泉不错。

岩石围成的大温泉池,泡起来很舒服。泉质柔软,也不会过热。

类似证明书的文件旁,用毛笔字写着一堆疗效,可惜“请勿裸身在浴池外行走”的告示较吸引人,我没怎么细看。脱衣场的设计近似昭和时代的公共澡堂,脱衣篮又是圆形竹篮,实在太像澡堂,没雇柜台收钱的店员,反倒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