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案 池塘浮尸(第3/8页)

水龟虫科常常生活在淡水、沼泽、植物残体之中,幼虫喜欢捕食小鱼和蝌蚪为主食,虽然名为水龟虫科,属于水生科,但很多种类已经不生活在水中,只是幼虫需要在潮湿的环境下长大与进阶。

有趣的是水中尸体处于新鲜期阶段,只有水龟虫会在尸体上寄生。当然,这也只是变相证明了这个推论而已。只不过,水龟虫的成虫会在尸体上停留下来,捕食别的昆虫种类,加速自身繁衍速度。比如,双翅目侧蝇科和水虻科等较小的幼虫。所以,要想办法证明尸体上存在侧蝇科昆虫或者水虻科昆虫。

我将在尸体浸入池塘的部分采到的幼虫样本拿出来观察,幼虫的体节前缘及腹垫均有顶端角化强的多尖端小刺,围绕头节后缘有8排斜形列的小黑刺。第1胸节背面光滑,腹面前约四分之一处有八排的微刺列,第6腹节前方腹部有一节短小的棘列,第8腹节侧面棘群延伸到体侧中部,口钩与咽骨腹角大体等长,有点类似粪麻蝇和棕尾别麻蝇的幼虫。但仔细观察之后,还是有所差别。最终,我在样本中并没发现粪麻蝇和棕尾别麻蝇的成虫,估计是由于尸体处于水中的关系。

陆上的蝇类在探测水中尸体的时候,时间上会受到阻碍,由于暴露在空气中的部位空间有限,产卵量会大大降低。当幼虫想要寻找合适的地点,诸如土壤等开始孵化,主要原因是尸体在水中浸泡时间过长,大部分幼虫会被活活溺死,所以化蛹率几乎为零。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因为幼虫和两种蝇类的相似程度都非常高,不乏存在两种可能性,要么是前一种,或者两种蝇类都不是。如果韩哥知道我的想法,多半又会猛批我一顿。这种推测非常大胆,我却认为值得尝试。

不过,无论是水龟虫还是后面类似粪麻蝇和棕尾别麻蝇的幼虫,都不算特别重要。

水龟虫的存在仅仅证明,尸体确实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侧面能确认双翅目侧蝇科和水虻科其中任何一种昆虫存在;而后面的类似粪麻蝇和棕尾别麻蝇的幼虫,则只能够推断尸体上浮的时间。剩下的那些虫子才是主角,他们在打捞尸体的地方成功捕捉到水下族群,能够帮我准确推断出尸体入水时间。

我用镊子夹起第一只幼虫,放在生物电子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幼虫呈圆筒形,头部比较发达,头部带有眼睛,体节12节左右,拥有两端气门。我还找到了灰褐色的虫子,体上生鳞毛,乍看之下有点像蝶蛾。口器喙状胸部背部隆起,但不明显,形似小盾片圆形。这是毛蠓科幼虫的典型代表,前面的幼虫属于毛蠓科幼虫。毛蠓科在尸体入水4~14天之内才会出现,所以死者的入水时间能确定在4~14天。

我把这只幼虫放到一边,继续观察起一只还没孵化的虫卵,具有长呼吸角,就像是长触须。整体呈圆柱形白色,每节都有小型的钩刺环绕,头部和口钩灵活度较大。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头部和口钩应该可以缩入胸内,前胸气门呈圆形。腹部有8节分肢,后气门非常显眼,并且比较硬,带有骨化的迹象。

这类虫子我见过,但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了。我坚信只要确认了这虫子的种类,那么离真相又能更进一步。不过,它到底属于哪一类呢?这让我特别懊恼,假如当初能和师父多学点东西,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了。结果偏偏在关键时刻卡住,师父早就人间蒸发了,电话根本打不通。

我开始鉴定剩下的虫子,酪蝇科的酪蝇幼虫(手部),丽蝇科的铜绿蝇(体表)。果不其然,出现了水虻科幼虫(颈部),还有一些不明状的体虱、蚤类尸体。不过,蚤类在4小时左右时却离奇复活了。还好我有个习惯,就是我研究过的昆虫就算仅剩尸体,我也会保留下来。所以,当它们就算活过来了,也能在我的掌控范围之内。

后来我才知道,蚤类生命特别顽强。若浸在水中12小时,大约1小时后便可以奇迹般地复活。浸水18~20小时,离开水之后4~5小时才能二次复活。只有泡水超过24小时,才会彻底导致脑死亡,而体虱在水中12小时左右就死了。

换句话说,刚才的蚤是4小时左右复活,以此为依据倒推回去,那它在水中的时间一定是18~20小时,至少不会超过24小时。那也直接证明了,尸体是在24小时之内被移动到池塘内。

每逢凭借尸虫推理案情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回想起师父对我说的话——当你觉得要成功的时候,越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分析下的任何可能性,一个小小的偏差或者是疏忽大意,将会带来难以预测的结果。

师父那时的眼神,我依然记忆犹新,我也相信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