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案 变异昆虫(第6/8页)

我对虫子极其敏感,尤其是关于虫类的样貌特征,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放大镜下的是急钩亚麻蝇的幼虫,按照现在的特征,属于2龄幼虫末期。

此时,我要详细说明一下,急钩亚麻蝇属于双翅目麻蝇科亚麻蝇属。在25℃~34℃下,1、2龄幼虫成长各需要1天,3龄幼虫则是2~3天,前蛹期需要2~3天,蛹期可延长到9~10天。

现在,不难推测出死者的死亡时间应该在9~10天前。(人死亡之后,昆虫并不会立马在人身上产卵,吸引虫子前来的是尸臭。而在此之前,尸冷才是一个人正式死亡的终极佐证。尸冷需要1天左右,也被称为早期尸体现象。尸臭的引发时间在1~7天不等。)当然,根据现在的线索,还远远不够证明。因此,我继续观察蛆虫的变化。

随后,我又开始仔细分析女性死者身上的蛆虫。虫子体长15mm,各节前缘棘环于第5腹节以前呈完整的环形。第2~7腹节的后缘棘环仅第7腹节完整,第7腹节的后缘棘环背面的棘刺大小形状均相同。第8腹节背面中央光滑,全无微疣。后气门间距约等于1气门的横径,气门环完整而细窄,中外两气门裂间的内突呈角形向内延伸,钮孔偏大。

不过,根据这些我还无法确定。所以,我继续观察标本。

第四章 真正的死亡时间

我在脑海里将绿蝇属的各个虫子的特征都过滤了一遍。突然,我的大脑灵光一闪,想起了丝光绿蝇,死者的真正死亡时间在3月24日~28日之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女性尸体身上的标本里意外发现了一个红褐色的蛹,长6.9mm,宽2.8mm。蛹头部的呼吸角细长,黑色棘刺发达,后表面基本无凹陷。我大概能够确定这是丽蝇科里面的一种,但仍然无法精准落实。就在我手足无措时,突然想起女性尸体周围的土壤里还采集了虫卵,它身边围绕的成蝇也有样本。

我兴奋地打开了瓶子,卵呈乳白色,形似香蕉状,长1.16mm,宽0.4mm,卵壳上具有六角形的纹饰。卵孔椭圆形,孔口周围有一圈凸起的卵孔领片。这是绿蝇属卵中的一类,可惜绿蝇属共有23种,让我感到特别头疼。

在这个瓶子里,还有两类成虫。其中一种前胸侧板中央凹陷,并且裸露在外,后背中鬓5~6根,往前方逐渐短小。腹部第3背板无中缘鬓,第5腹板长,后端圆,内侧刺较多,第6背板中断。我确认是属于急钩亚麻蝇的体型特征,显然后面一种成蝇只要确定,那么绝对能推断女性尸体上的虫蛹和虫卵属性,看来距离成功不远了。

而另一只成虫体长6mm,额头较宽,约为1眼宽的三分之一,间额为暗棕色,侧额及侧颜额略具银色粉被,侧额具细毛,颊面泛黑,并且有黑毛,后梗节(第3节)为梗节(第2节)长的3倍。

虫子的名字呼之欲出,但还差点东西。倘若确定了另一个昆虫的种类,自然可推测出虫子的生长周期,也能确认死者的真正死亡时间。按照韩哥的说法,由于连绵小雨,加上尸体的腐烂程度,他只知道死者的死亡原因。但死亡时间才是破案的关键节点,因此,他才催我连夜做出论断。

时间一点点过去,天色已经初晓,离交报告的时间只手可数。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重新整理思路。人死亡后昆虫建群前期(人死到昆虫首次产卵的时间段)最先吸引的昆虫是丽蝇科的绿蝇,属于金蝇属和丽蝇属。不过,丽蝇属比较耐寒,只有冬季才会出现。所以,最后一种昆虫在绿蝇属与丽蝇属之间。

金蝇属也基本可以排除,我在脑海里将绿蝇属的各个虫子的特征都过滤了一遍。

突然,我的大脑灵光一闪,想起了丝光绿蝇,它的成虫体型在5~10mm,卵的长度为1.1~1.22mm,宽是0.38~0.5mm,蛹呈红褐色。尸体上检查到了红褐色的蛹,体长6mm的成虫,还有一个乳白色的卵,长1.16mm,宽0.4mm。毋庸置疑,这是1龄幼虫,完全符合所有条件,确实是丝光绿蝇的成长阶段。

现场采集的虫子确定了两种,急钩亚麻蝇成虫和2龄幼虫、丝光绿蝇的成虫和3龄幼虫,这两种虫至少经历了一个世代。

因为急钩亚麻蝇从产卵到发育成成虫的时间,加起来需要15~18天。2龄幼虫2天,也就是17到20天。昆虫建群前期(人从死亡到第一批昆虫侵袭的时间)1~7天,那么死者的死亡时间在18~27天。

丝光绿蝇成长适宜温度为26℃~31℃,相对湿度为75%。第1代从卵发育至成蝇需14天,其中三龄期约5天,蛹期约6天。成蝇产卵前期约7天,卵散产。第2代从卵发育至成蝇约需13天,其中3龄期约4天,蛹期约6天。也就是说,丝光丽蝇成长到第二世代的3龄幼虫一共需要约22天(一代成蝇需要14天+产卵前期7天+二代1龄幼虫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