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辨风尘(第6/18页)

张建侯道:“竹先生,真看不出你文质彬彬的模样,居然有划船的气力。”竹渊夫笑道:“你想不到的事多了。”见船离岸边已有数丈,便放下双桨,钻进船舱来。

张建侯道:“竹先生选了这样一个地方,想必要说的话十分机密了。”竹渊夫笑道:“嗯,是那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话。”

张建侯道:“先生就别卖关子了,快些说吧。”竹渊夫道:“好,那我就直说了——你们都冤枉石翰林了,他就是个老顽童,除了会写文章外,其他什么都不会,像翻墙、上房这类事,他是万万做不来的。”

沈周道:“嗯,这些我们也相信。可是一旦证据吻合……”

竹渊夫道:“是我!昨晚从包公子府上潜入崔府的黑衣人是我!后来在节字街用调虎离山之计骗开包、张二位公子,然后潜入高继安家中偷走刻刀的人也是我!”

包拯几人一时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只是死死瞪着竹渊夫。如果说他自承是潜入崔府的黑衣人还有可能是为了袒护石中立,可刻刀凶器被发现后又失窃一事尚未传开,只有寥寥数人知晓,若不是他亲自所为,他又从何得知?

竹渊夫知道事已至此,不说出真实身份实难取信对方,当即叹了口气,道:“实话告诉你们,竹渊夫只是我的化名,我姓许名洞,许公仲容其实就是我的生父。”

沈周道:“啊,先生就是许洞?你……你不是早死了么?”许洞叹道:“唉,不知死,焉知生,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假包换的许洞就坐在你们面前。”

许洞字洞天,吴郡苏州人氏,二十年前是名动天下的大才子,不仅文章俊逸,且擅长弓矢击刺之伎,精于兵学,文武双全,被人称为不世出的奇才。他艺高人胆大,曾亲赴辽国考察契丹地形、防备等。这样有战略眼光的人杰,本可以为朝廷重用,大有所为,然其与身份神秘的名士潘阆[2]交好,卷入诸多宫廷纷争。传说潘阆在太宗皇帝赵光义还是晋王时曾栖身晋王府,洞悉赵光义诸多秘密,后来又辅佐秦王赵廷美图谋皇位,赵廷美被贬后,潘阆也被太宗皇帝亲自点名通缉。但直到宋真宗即位后,潘阆才意外被地方官府捕获,械送京师。宋真宗亲自召见交谈后,不仅无罪开释,还任命潘阆做了一个小官。后来潘阆以诗名显达,与寇准、张咏等名臣多有唱和,其生平所为亦扑朔迷离,引来诸多猜测。许洞是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与吕蒙正之侄吕夷简同年。他本已顺利步入仕途,亦一度受到潘阆牵连,不仅被除名,还受到诸多迫害,时时被官府监视,最终郁郁病殁于家乡。

许洞虽然失意于官场,但其人才华横溢,以文词称于天下,为诸多名流激赏。其人爱竹,家乡吴中居处大门前只种植了一株竹子,表示特立之操。吴人至今称之曰:“许洞门前一竿竹。”新任庐州知州刘筠诗名满天下,生平最著名之诗即为《许洞归吴中》:

欲折瑶华向绿畴,风光满目尽离愁。茂林修竹多嘉客,万壑千岩忆旧游。汉诏已闻求泛驾,祢狂无自屈岑牟。荆山待价何忧晚,龟手犹期裂地酬。

许洞精通《左氏春秋》,其所著五卷《春秋释幽》亦是应天书院开列的学生必读书籍之一,包拯和沈周等人均拜读过其作品,读到慷慨激昂之处,也曾为这位大才子的英年早逝而惋惜,想不到其人居然还好好活在世上,而且就坐在面前,实在令人震惊。震惊之后,倒也慢慢回过味来——许洞生平际遇非凡,他这样自负的人物,假死自然有必须假死的理由,却不知道他又为何突然抛头露面,卷入了崔良中一案?

隔了好半晌,沈周才讪讪问道:“许先生为什么要杀崔良中?是跟他有仇么?”

许洞很是惊奇,自指鼻子道:“我杀崔良中?怎么可能?倒是我瞧在过世的老吕和在世的小吕的分上,救了他们崔家满门呢。”

张建侯问道:“老吕和小吕分别是谁?”许洞道:“老吕就是过世的宰相吕蒙正,小吕就是现任宰相吕夷简啊。崔良中的侄媳妇吕茗茗,不正是吕蒙正的小女儿么?”

沈周问道:“昨晚往崔府抛扔字条、警示马龙图不得追查毒药毒性的人,应该也是许先生了?”

许洞轻蔑一笑,道:“马龙图?现在大字不识几个的茶商都能当龙图阁直学士了!一个妇道人家执掌天下,能做什么好事?”眼皮上挑,眉目间隐约又有几分当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风采,显然是对当今太后刘娥执政极度不满。又续道:“不错,是我扔的字条。我知道你们好奇,我也可以告诉你们事情经过,但有一点要事先告诉你们,这些事情极其重大,知道了未必是一件好事。我之所以隐姓埋名、佯死避祸,也与这些事有关。你们还要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