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2/3页)

“游击队员们很担心,在山里面用望远镜望着据说只有一个人没有穿军装,那当然是入江先生罗。一定是这个人劝说了其他的日本兵。听说他一抱起头部,其他的日本兵就抬起了脚,把尸体轻轻地放进战壕,不是粗暴地扔进去的。是这样的吧?还听说入江先生和其他的日本兵都作了默祷。”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入江说。

‘是呀可是,现在的时代就不太会做这种理所当然的事。人与人之间本来有些事是应该把恩怨置之度外的。但是战争把人们弄疯狂了。入江先生的心并没有因战争而疯狂。我听到这些情况,十分尊敬先生。”

映翔凝视着入江的眼睛好似润湿了。

“情况不是这样呀!”入江心里这么想。他想说明当时的情况,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说出来。

说是逃进山里的游击队员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这些情况。但他们并未听到当时的谈话。即使听到了,也不会懂得日语。他们判断的基准,只是凭眼睛看到的情况。

第一个称赞阵亡的游击队员是了不起的人,并不是入江,而是长谷川上等兵。士兵们围拢在尸体的周围,并不是要鞭笞尸体来复仇。夸张一点说,他们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念头来悼念英雄的死。

可是,这种心理活动不在现场是不会理解的。

第一个抱起尸体的,确实是入江。以后大家轻轻抬着尸体,严肃地把尸体放进战壕。仅从这些现象来看,也许好象是入江说服了士兵们。

而且人们已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日本兵都是恶鬼、畜牲,所以作这样的判断也是很自然的事。

现在即使入江说明了情况,恐怕也会被理解是出自个人的谦虚,或者认为是宣传日本人也有人道的谎言。

“在日本人当中,我认为只有入江先生是可以信赖的。”

映翔的话中带有感情。

人的信念有时也可建立在误解之上。

这时,李东功走了进来。

“入江先生,听说您今天是捡了一条命呀!”老人这么说。

“是呀,真危险啊!”入江回答说。

“那是卧龙的部队嘛,够厉害的吧。”

“卧龙?”

那是指挥这一带最强大的游击队队长的别名。人们称他卧龙司令。他的本名谁也不知道。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原来是他的部队呀!”

所谓卧龙,原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诸葛孔明的别名。

孔明是一个天才的战略家。现在当作一个神出鬼没的游击队长的别名,应该说是很恰当的。不过,在入江的脑子里,所闪过的却是sleeping dragon这个英语词组直译的卧龙。

“他是一个半传说式的英雄,有的人怀疑他的实际存在。但是,卧龙司令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确有其人的。”李东功这么说后,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眼光看了侄女一眼。

入江想起了自己被游击队监禁时所听到的卧龙司令与映翔的谈话。他们的意图看来好象是要停止已经没有多大意义的游击活动,而要投入真正的政治运动。从他们谈话的情况来看,这似乎已经基本上决定了。

他们大概是想把袭击运输队的行动,当作游击活动停止而最后留下的礼物。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只不过是一种仪式。所谓仪式,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难道能为这种仪式而牺牲一个人的性命吗!?

那个令人怀念的小汤的生命,难道就这么廉价吗?

‘他是一个怎样了不起的人物,我并不了解。不过,他对部下的生命是否看得太轻率了?我是这么想的。”入江无意识地说出了这些话。

关于sleeping dragon-卧龙司令,入江只见过他脸上盖着一本书、躺在躺椅上的样子和他站在灰色的院子里的背影。

不过,也许他从卧龙与映翔站在一起,以及当时他们的谈话中,感到他们两人的关系有点特殊,因而在下意识里对卧龙抱有反感。入江平时不太说别人的坏话,这时竟说出了这样谴责性的话。

“战死的游击队员是为了解救他的伙伴们而捐弃自已的生命的。”映翔说。

“是的,是这样的。”李东功也激动地说:“这是英雄的死。他这个人平常是很幽默的……”老人说到这里,突然停住了。

透露出自己很熟悉死去的游击队员.那就等于是坦白出跟游击队有来往。李东功终于想起了对方是日本人,因此闭口不说了。

入江却有些话不得不说:“他的死确实是英勇的。不过,间题是指挥官为什么要强制进行必须要把他置之死地的作战。”

“这个问题跟您说了恐怕也不会明白。”映翔这么说后,咬紧了嘴唇。

“我明白。”入江说:“他们必须要作战这一点我是十分了解的。问题是作战的意义,有没有价值。难道可以用一条人命来换取两马车的弹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