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2/3页)

还端上来当地酿的酒。这酒不太烈,跟绍兴酒差不多,却想不到味儿很好喝。

看来三宅少尉的酒量很大,他一杯接一杯地喝酒。当开始有点醉意的时候,这位守备队长就慢慢地露出了真心了。

‘部队很忙,希望你不要过多地使唤他们。”

“我明白了”入江心里想,可以请当地的中国人领着去参观摩崖佛。

“部队是没有闲功夫跟闲人打交道的,希望你不要见怪。”

入江被三宅少尉称作“闲人”,感到很生气。但他还是回答说:“嗳。我不想给部队添麻烦。”

“可是,有上海的军司令部的介绍信,也不能置之不管呀。也得要给你配备个把值勤兵吧。”这样的说话太露骨了。

入江感到三宅少尉的话中带刺。

“有个值勤兵就行了。”入江说。

“只要你住在这个营房里,就不能不配备值勤兵。当然,如果住在营房的外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罗。不过,......这附近有许多人家出外逃难了,空房子还是不缺的。”

一听三宅这话,入江觉得还不如在营房外边找个地方暂时住一住为好。他感到对方是有意要把他赶出去。

“我才不愿跟这家伙住一起哩!’,入江的心里这么想。

他对三宅少尉怎么也没有好感。少尉看人时那种带蔑视的眼光,令人感到很不愉快;当他的视线从人的脸上移开时,一定要撇一撇嘴唇。那样子叫人感到生理上的憎恶。

第二天早晨,村长派人来传话说,李东功已经答应当向导,如果入江不累的话,他愿意马上就陪同去。入江赶快来到村公所。

李东功的年纪已经相当老,看来约摸六十岁左右。

“给你添麻烦了,请多多指教。”

入江低头行了个礼,但李东功只略微点了点头,立即转过脸去。

“大概是叫村长他央求得没有办法,勉勉强强地答应的。”入江这么推测。

玉岭五峰就在附近。在去五峰的途中,李东功没说一句话。从他的态度明显地看出他是很不乐意当向导的。

走到第一个山峰的跟前,李东功才开口说道: “这是第五峰。”

“啊,是吗?”

入江正要朝岩面走近,李东功冷不丁地说道: “应当先看第三峰。”

“是吗?”入江没有违抗,从第五峰前走过,朝第三峰走去。

玉岭各峰的摩崖佛,令人联想到推古佛,确实有一种古拙的情趣。不过,问题是这些佛像好象不是达到那个时代水平的石工和佛像师的作品。在二十世纪的今天,让小学生拿起凿子,也许也能能出类似推古佛的拙劣的石像。

“玉岭的摩崖佛会不会是很后的时代的作品呢?”从学看的角度,入江是这么推测的。因为从技术上来说,刻在第三峰上的玉岭最大的两尊佛像太精湛了。

入江想象的情况是这样:当地的善男信女,为了刻下自己信仰的明证,挥动不熟悉的凿子,刻着拙劣的佛像专业的佛像师正好这时从这里经过,他心里想:“我何不给他们示范一下呢!”于是雕刻了两尊庞大的佛像。......

如果入江的这种想象符合事实的话,那末,第三峰的两尊佛像将是推定时代的关键。它起码不可能是唐代以前的作品。

“这可是五代或宋代的作品吧。最早也恐怕是唐末。”

入江说出了这样的想法。

入江这么一说,一直很少言语的李东功却认真地说道:“不,这两尊佛像确实是梁代的,连作者的名字也清楚。

上面的佛像是一个名叫包选的人刻的,下面的是石能刻的。

他们都是名门的子弟,不是佛像师。”

“是这样吗?”这不是喜不喜爱的问题,而是学术上的问题。不管对方如何认真,也不能简单地表示同意。入江提出了这样近似于否定的疑问。

第三峰的绝壁高达五十米。注意一看,它的岩面不是平直地抵达地面,面是在相当于中央的地方断了,形成一个岩台。也就是说,大体上分为两段。

大佛像分别刻在上段和下段。从佛像的螺发、肉髻和自毫等可以看出都是释尊像。两尊都是坐像,高度都达十米左右。

要说奇怪也真奇怪,同一个岩面上竟刻着两尊同样大小的释尊像。面且两尊像在技术上也很酷似。

仔细一观察,可以看出上段的佛像比下段的佛像刻得多少要认真一些。是不是同一个作者先刻了下段,觉得有点不满意,于是又在上段重刻了一次呢?入江突然产生了这样的想象。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石像—如云岗、龙门,首先是掘好石窟,然后在里面塑佛像。不过,玉岭的老百姓不可能掌握这样高深的技术,因此把佛像直接刻在岩面上,只用线条来表现出形状与其说是雕刻,不如说更近于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