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疯的凶手(第4/9页)

只要阅读这类书就可以知道,伪装精神病患者难于上青天,简直是不可能的。

然而,卯平却在想,只要一个人认真努力,应该不会达不到目标。

精神病有各种各样的症状群,其中精神分裂症最适合伪装。因为精神病一般要根据精神症状和身体症状进行诊断,精神分裂症则无需根据肉体症状进行判断。

此类疾病只表现出精神上的异常,诱因可能是身体机能问题,克雷佩林认为它是由新陈代谢中的某种障碍造成的。然而,这类身体机能问题并非局限于一两种,而是有好几种。诱发疾病的机制因人而异,有时也可能是患者的脑部损伤所致。不过,无论如何,精神分裂的诊断都属于心理学范畴。(《犯罪精神病概论》)

这段话说明,就算患者身体上没有表现出精神分裂症征兆,只从患者心理状态,也可以判断其是否患病。卯平心中暗喜。

另外,卯平也没有诸如酒精中毒、遗传病、癫痫、脑震荡、脑损伤、尿毒症、传染病、中毒等病症,因而他身上不会显现这些疾病的症状,不会干扰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03

卯平又读了一些书。现在他把研究重点放在伪装的精神病人为什么会被识破上。通过学习他发现,伪装者大多因为对精神病医学的无知而暴露。

有些人想要做出精神错乱的模样,往往随心所欲地任意模仿。然而,精神病有很多种类,分很多个症状群,即使病情不断加重,也不会出现其他类型的精神病特有的症状。伪装的精神病患者会因为对这一常识的无知,而暴露出自己。

例如,为表现出自己精神错乱,伪装者会故意装作大小便失禁,或者吃下自己拉出来的粪便,或者模仿其他精神病患者,但所有这些行为都会在专业医生面前露出破绽。所以,关键问题不是模仿得像不像,而是要掌握各种精神病的类型、症状、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等知识。

医学上有识破装病的方法。持续观察患者一段时间,然后远离患者,转而在暗中偷偷观察他的动作和言语。根据不同情况,医生们尝试过下面这些特殊手段。

(1)夜间问诊法

主要针对患者出现昏迷、不省人事的情况。开始时,不揭穿嫌疑人,只是花几天观察他,然后在某一个夜晚,突然把他叫醒。在这种突然袭击之下,伪装者多半会开口说话。

(2)暗示法

在疑似装病的人身边,安排几名医生相互讨论嫌疑人的病状,故意让他听到。目的是暗示他,他患的病应该还有哪些症状。两三天后复诊,如果患者表现出几天前医生所谈论的症状,那他应该属于装病。

(3)说服法

劝说疑似装病的罪犯,告诉他患有精神病的患者的确可以免除刑罚,但另一方面,他必须住进精神病院。和监狱不同,精神病院会将患者无限期收治,患者可能要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真正的精神病患者不会对这番话做出反应,而罪行轻微的装病者可能在听后承认自己装病。

(4)威吓法

把疑似装病的嫌疑人带到医生研讨会,在众人面前大声宣讲:“这就是疑似装病的案例,请诸位仔细观察,发现破绽。”多数嫌疑人会因此感到羞耻,承认伪装。

(5)酒精试验

让嫌疑人饮下酒精饮料,观察其精神上的反应。当人酩酊大醉后,就不能伪装精神异常,医生可以据此推断嫌疑人的精神状况。

卯平牢牢记住了这些装病的识别方法。他心想,只要能对付这些试验方法,就能成功装病。

那么,真正的精神分裂症究竟有哪些特别症状呢?一本书中谈到,“精神分裂症”原本叫“早发性痴呆”,这并不表示此病发作早。这种疾病主要是“病患在青年时代受到某种外界因素或非心理因素影响”而引起的,一个处于壮年的人,也可能某日突然发病。

以下是精神病医生撰写的书籍的文摘。

分裂症的症状非常繁多,在诊断每一种不同的情况时,我们都要有不同的依据。首先是患者的病历,其次是患者的表情、行为、生活态度等客观症状,再次是我们面对分裂症患者时所产生的感觉,也就是患者留给我们的印象。想必读者能够理解第一种和第二种依据。第三种依据更多属于心理范畴,我很难在这里用语言表达清楚。

面对分裂症患者时,我们常常感到不能理解他们的思想,内心无法双向沟通交流,并会有遭到冷遇、无所适从的感觉。我们或许可以根据经验捕捉到一些容易忽略的症状,但还是不能像内科名医那样,只看一眼患者,就可以当场给患有轻微巴塞多氏病(突眼性甲状腺肿)的病人做诊断。就像我们看到爬行类动物时会感到恶心,看到小鸟时会感到温暖一样,精神分裂者也会给我们一种特殊的感觉,即他们第一眼看上去会让人很不舒服。这种感觉来自于患者的表情、姿态,以及交流时患者的反应。这属于我们医师的主观意识,大众可能认为这样的诊断方法不妥。不过,我们可以以此为前提进行大致的评估,然后针对分裂症的症状做进一步诊断。因为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诊断患者患的究竟是躁狂抑郁症,还是其他心理性疾病或精神变态。患者给我们的印象,可以为我们区分许多相似的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