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硬币太少了 4

咔啦。是倒理玻璃杯里融化的冰块发出的声音。

我眨了好几下眼睛。并不是跟不上他俩推理的节奏,而是惊异于事情居然会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你说犯罪……什么样的犯罪?存款诈骗?”

要说用电话犯罪,我头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但冰雨却摇了摇头。

“拿公用电话诈骗太招摇了。再有手段的骗子,只打十通二十通电话也抽不中奖。这跟公理一相矛盾。”

那男人最多需要十五个左右的十元硬币。十五个硬币打不了几十通电话。

“再整理一下思路吧。”倒理边说边比画,“那男的想拿十几个硬币打公用电话,可以推断他的通话时间不长,而是要拨很多次,每次打一会儿就挂。而且,从提前准备硬币这点上可以看出,他行动的节奏非常频繁,类似于拨个号码,放下话筒,再拨个号码,再放下话筒。问题就在于他打电话的对象。是往同一个地方打,还是往不同地方打。”

“如果往同一个地方打很多次,就有点像骚扰电话了呢。”

“是吧。但是,那男的还跟另外一个人通话,说‘得要十元硬币’。可以认为,那个人也参与了犯罪,而打骚扰电话不太可能有共犯。”

“不是骚扰电话的话,就是往不同地方打了吧。”冰雨说,“估计是按顺序往好几个地方打。从十五个硬币的上限来看,应该打了十个地方左右,我觉得要比十元硬币的总数少。这些十元硬币里肯定还留着几个备用的硬币,防止超过通话时间。”

“备用的……”

我恍然大悟。

十元硬币只能打大概一分钟。如果说得多了,不放进备用的十元,打到一半就会断掉。如果是我打公用电话,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肯定会多准备一些十元硬币。就算不确定要多少个,也得多准备些。

如果因此才产生了“还得要五个”这种说法……

倒理进一步推测道:

“往零零散散的十个地方,连续打一分钟就能完事儿的电话,而且还跟犯罪有关。所以,这两个男人有什么目的?”

冰雨把萝卜放进嘴里,喝了口酒后答道:

“十个地方,说明范围很广。一分钟就能完事儿,说明事情很简单。连续打,说明十万火急,给人感觉是挨家挨户的打电话——假设在找什么东西如何?比如找人。”

倒理似乎非常喜欢这个想法。

“很合理啊。找人,就从这里着手。他们在找某个人,那个人的备选住址有十个,但无法锁定到底是哪个,所以他们决定打电话。”

“您是说,他们在抓某个人?”

“不。”冰雨否定道,“如果对方想逃,是不容易用电话来推断地址的。药子,假设你想逃开某个人,而你的藏身处突然来了通公用电话,你会接吗?”

“肯定不接,不对劲。”

“是吧。所以,对方应该还没注意到自己已经被人盯上了。应该是普普通通过日子的老百姓。”

“老百姓怎么会被犯罪分子盯上呢?”

“比较常见的就是,看到什么不该看的啦……”

“先把这个放到一边。”倒理说,“回到正题。你觉得他们有多了解那个目标人物?”

“光是备选住址就有十来处,稍微有点多。从没法锁定这一点说明他们手里应该没多少信息。”

冰雨停了一下,又陷入了思考。

“比如说,只知道目标人物的‘姓氏’和‘居住的街道’,用当地的电话号码簿来挑出对应姓氏的住址,不就刚好能有十来处吗?

倒理一时没回应,像是在脑海里想象了一番,然后回答“没错”。

“这意见也可取。他们知道目标人物的姓氏还有居住的街道,再加一点,我认为他们应该还知道‘声音’。”

“声音?”

“他们想仅凭一分钟的通话,来确定电话那头的目标人物。但是他们不知道对方叫什么,所以不能问‘某某在家吗’,那就只能靠声音来当线索了。他们多半装作打错电话之类的来听通话对象的声音,由此判断对方是不是他们要找的人。”

“嗯,原来如此。”冰雨也表示同意。

倒理把杯口朝向搭档:

“那最后一个问题,目标对象具体是什么样的人?”

“据推理,他们的通话对象都是普通人家。今天早上担心十元硬币不够的话,就一定会在白天打电话过去。然而今天是周五,大部分人要上班,白天都不在家。”

“反过来考虑,他们要找的人平时白天都在家,而且很有可能接电话——”

他们俩一起把目光投向了我。我也指了指自己,指了指这个在事务所包揽所有家务活的自己。

“主妇?”

“你理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