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宣传

姜吹雨以往只对灯光师有过一次漫不经心的关注,还是因为某次拍摄青春剧。

同剧组的男配贿赂灯光师,要求给他打光更用心细致一点,还要在灯前加上比主角更多的柔光片,好让他在镜头前显得皮肤状态好、无毛孔、有光泽,更年轻貌美,最好能碾压姜吹雨。

柏冬知道以后愤愤不平。

姜吹雨对此倒不在意,他们的相貌是不同维度的,不是靠灯光就能突破次元壁垒。

《天台故事》剧组里那个五十多岁的灯光师——导演和摄影都叫他老吴,丰富了姜吹雨对这一工种的认知。

中场休息时,姜吹雨没事就去看老吴拆卸、调整灯具和相关设备。

老吴很少经受这样的关注,再加上姜吹雨实在讨老人的喜爱,所以老吴很乐意跟他说话,一开始只是说拍摄:“下场戏导演说有很大的象征意义,要配合氛围的话,得加色纸,但色纸会损耗一些输出,所以我要换个高色温的灯,保证清晰度。”

姜吹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天台故事》从剧本上看场景简单,但其实复杂的都在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东西里,孙周和经常是一个道具一个道具地扣细节,对灯光师的要求同样很严苛。

不同的家庭要有不同的布光,而光源在烘托氛围的同时,也要保证对比度和清晰度,还要注意演员的走位不会产生穿帮的阴影。

这些都是老吴和姜吹雨随口提的,其实里面还有更多的学问没法仔细说。

后来老吴和姜吹雨熟了,也能闲聊上几句,比如说他以前进剧组遇到过的事情:“有次我遇到个半路出家的导演,看上去挺有追求,非要用钨丝灯,说这种灯光很有质感。没错,钨丝灯的光多好看啊,但是贵啊,成本高,人力和电力都高,我给了他预算,他又拍桌子说我中饱私囊。”

姜吹雨觉得老吴经验很丰富,问他给哪些电影打过光,老吴倒是如数家珍,张口就能提十几部。

只是姜吹雨一部都没听过,背地里搜了老吴说的那些名字,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电影,能上院线的都少,找来几部看,也没什么特别。

姜吹雨想问老吴这么厉害,为什么别人都不知道的样子。

老吴那一双眼什么没见过,似乎知道姜吹雨的困惑,说道:“电影要合作的,制片人拉的投资足够多,才能配置更齐全精准的灯具;摄影要对画面定位清晰,要是他都不知道想要什么效果,灯光师只能稀里糊涂地打光;导演要有话语权,要不然灯光就只能为演员的外貌服务……要是上面那些什么都没有,再好的灯光也没用,跟着一起烂了。”

就像是一盘糊了的水煮鱼,不会有人关心其实花椒放得刚刚好。

“现在年纪大了,”老吴有时候也会挺失落地说,“有些剧组一听你年纪就不乐意用你,因为灯光啊是个苦力活,要搬重、爬高,用你一个老头子万一摔骨折了剧组还得赔。确实是干不动了,我比较多就是带学徒,学徒也不好带啊。都大学毕业的,很有想法,我又没学历,不听我的。”

姜吹雨忽然就说:“你带我吧。”

“啊?”老吴诧异。

姜吹雨说:“你收我当徒弟吧,我跟你学打光。”

老吴说:“开什么玩笑,你可是大明星!”

姜吹雨倒无所谓:“这有什么关系。”

老吴愣了一会儿,接着笑起来:“你想学我还不收你呢,你没基础,只能干体力活。”

姜吹雨晚上收工,回去躺床上和仰雪风视频:“我想去学打光了。”

仰雪风一怔:“打光?”

“是啊,感觉挺有意思。”

仰雪风想了想说:“你知道灯光师很累的,演员已经很累了,但灯光师永远要比演员早到片场,更晚休息。”

姜吹雨说:“我就学学看,也不是真的要去做打光。”

仰雪风笑道:“行吧。等你电影拍完,和咱们院长打声招呼,让你去灯光师专业当个旁听生。”

原本仰雪风还担心姜吹雨对演戏心生厌倦后退圈,会很无聊,这次能找到个相关的爱好也挺好。也许要不了多久,姜吹雨对打光也会厌倦,但总可以找到更喜欢的东西。

在《天台故事》有条不紊拍摄的时候,《念秧》的后期逐渐完成,上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网络宣传、地面路演都得安排上。

仰雪风和孙周和在开机前早已协调好,拍摄过程弹性很大,给姜吹雨留出了足够的参加宣传时间。

就是有点累了姜吹雨,要么在拍戏,要么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地参加综艺、巡回路演。

要是以前姜吹雨可能就要骂街了,但这次倒觉得还好,拍戏的时候因为发现很多小乐趣,并不是特别枯燥;而到处跑宣传对热恋中的他来说就更是好事了,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和仰雪风同进同出。在这种利益高度相关的时刻,他和仰雪风的亲近行为都自动有了解释,媒体和网友都见怪不怪,除非他们当街接吻,否则狗仔都懒得追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