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战国风云(32)

北方的春天来得总比南方要晚上一些,但这晚也晚得也极为有限,吕不韦为了想办法赶上今年的春耕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进行灌溉设施的改造。将作大匠和少匠也非常清楚如果这一整套装备完成后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并不留力。

作为秦国的官方力量,他们出面雇佣了秦国现在在咸阳的几乎所有匠人来进行制作和拼接。因为这一工程对于技术要求很高的缘故,被征召的基本全都是匠人而不是学徒亦或者是寻常的民众。

这些匠人们初时还有些不甘不愿,出于紧凑的工时需要,这些工匠们都是被分到流水线上各个环节进行操作的,这种没有灵魂的操作方式在工匠一道都是学徒所为,而被称为工匠后,这些匠人们都不会再接这种机械操作,更不必提还有必须使用秦国的比例尺,以及只能按照图纸制作等要求了。

只是众人在看到小模型后心里都有些痒嗖嗖的,他们确实想要知道这一整套灌溉工具能否将水从下方的泾河抽上来,所以看在秦国承诺完成工程后可以允许他们看成品拼装这个允诺下,匠人们还是勉强忍耐了秦国这一无理要求。

等到吕不韦认真诚挚地一一登门,对这些匠人解释说聘请他们是因为这次工程容错率很低,而且由于工期要求几乎没有留下修正改造的空间,而这样的高难度只相信他们之类的马屁话,以及重金重酬之下后,这些老匠人们心中的各种不满倒是被抚平了下来。

这是一支在工匠行业绝对能称得上是群星荟萃的团队,涵盖了木匠、泥水匠、瓦匠、陶匠等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这些人才均是要被这一行业的人称之为师爷的存在,想要役使这支团队可不是件容易事。

地位高自然脾气差,他们本也是带着情绪而来,几乎没过几天暴脾气的少匠就被气出了几个燎泡。

然而人际交往正是吕不韦的强项,他长年经商游走各国,对每个国家的民俗文化都有所了解,因此和现在被聚集在这儿的匠人们都能找到些共同话题。

尤其在吕夫人提醒过后,他还特地雇佣了不少来自异国的厨师,保证这些匠人们在秦国每隔几日还能吃到地道的家乡菜。就算是大匠,但终究还是普通的老人,人年纪大了很多时候都和小孩一样,都得哄着。

而哄小孩这事吕不韦可真是太熟练了。

他在哄这些匠人的时候还能顺带便连自己儿子一起哄了。相对来说吕小安特别好满足,只要让他缩在匠人们边上一起蹭个特色美食就能开心个好几天。

一直到他们知道吕小安就是始作俑者之前,小娃的存在也在某种程度上柔化了整个工地紧迫的气氛。当然,等知道了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设计师和被迫赶工期的工匠之间的关系一向都是对立多过于统一战线的。

但不管怎么说,一直到太史令算计出的春分时节到来的死线之前,咸阳原上方部分总算是勉强完工,泾河上的水车拼接工程也已经完成,就差将置放到泾河之中了。

可以说整个工程就还差最后的收尾和调试了,但是这部分工序实在是没有办法在春耕开始之前完成了。

主要是风车的搭建太消耗时间,按照吕安的计划他只打算做一个裸露在外的风车基本件,能抽水上来就成,哪知道一次秦王过来溜达完了一圈之后表示这不符合我们老秦人的审美情趣,既然要做就要做一个完整的、巨大的,如果可以还想要一个威严(金灿灿)的。而正是这个面子工程大大拖延了整个进度。

为此,吕安和众工匠们都敢怒不敢言,只能委屈巴巴地应甲方爸爸的要求临时调整参数,最后紧赶慢赶,也只勉强在春雷炸响之前做完了主体风车,然后在剩下的时间将地面上的沟渠大概修整出一个可以忽悠人的形状。

秦王嬴稷对于工程的进度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在他听说人在远处遥遥眺望咸阳原时,也能第一时间看到那个巨大的风车的时候,就更满意了。

不过作为一个严谨的甲方,他还是特地带着曾孙策马跑去咸阳城郊亲自证实了这一情况。

咸阳原本就是这一块平原地区的制高点,风车更是在咸阳原边缘,它矗立在泾渭河交界线之前的模样就像是一面牢牢插在这片土地上的旗子,于夕阳之中静谧又带着无上的威严。

虽然吕安用承重问题否决了铜铸的计划,风车的顶端还是被将作大匠做主放了一个铸成展翅欲飞模样的铜玄鸟作为替代,虽然用铜不多,但是在日光之下还是金灿灿颇为亮眼。

玄鸟是老秦人的图腾,传说中赢姓祖先的母亲便是吞了玄鸟蛋生下了他们,而这只被放在风车上的玄鸟所注视着的——是泾河渭河,也是东方六国所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