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帝国裂变(41)

中元二年年末,赶在中元三年起始前一日,景帝颁布了全新的政策,各大诸侯国都被这一消息打得措手不及,又无人可商量,一时半会间均都只能被动挨打。

这次诸侯国朝见,虽然官方安排了不少活动,但各大诸侯王都带着空白的表情,最后什么也没记住,就这么晕晕乎乎地回去了。

景帝体贴他们的心情,也没计较其中几人的失礼之处。

如今各国诸侯王当中,景帝的子嗣占到十个席位,剩下的除却少数的几个还是景帝叔伯辈,大多都已经传到了平辈和子侄辈。七国之乱后,有能力的大国都已经被打散,其势力范围同高祖时不可同日而语,再也翻不出什么大的浪花。

这一步,景帝做的非常成功,建国初期的诸侯国权势极大,所占有的土地也非常广袤,平乱后景帝将齐国分七,赵国分六,梁国分五,淮南分三,在其中硬生生得挖出了不少郡县归于中央管辖。

如今的中山国、二皇子的封地河间国、七皇子封地赵国、未来会分给十四子的常山国,还有刚刚封给皇十一子广川国,再加上清河郡,合起来当初才是一个当年一个赵王的地盘,由此便可见昔日诸侯王们有多大的势力权利了。

但那不过是昔日,如今除了极少数地广人稀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譬如长沙国,别的国家的所占领土都不大。就连长沙国,在传到刘发手里之前还被削掉了不少,也就是上次他一次尬舞加回来之后才能看。

领土不够大,在农耕时代便注定了实力被削减,就算想要掀起战争,粮草、人力都不够。

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像中山国一样靠着自己的土地和地理位置疯狂发展的。

说起来,中山国这个地方本身就是魔性的地区,百余年前中山国可是战国七雄的第八雄,以最小的国土位置杠住周围的几个大国的就是它,所以现在中山国的各种发展和变化在诸侯王眼中看来也不足以为奇,毕竟古已有之。

夏安然可不知道兄弟叔伯们对他的中山国有那么高的评价,要他说……他中山国近些年来发展趋势强盛全靠同行衬托。毕竟对于诸侯王们来说他们一般只有赚钱的意识,没有用钱的概念在。

能够像中山国一样每年都不停重复将库房塞满,然后快速搬空这一过程的侯国根本没有。这种大数据的反复横跳在中山国三大巨头眼里看来都觉得五脏六腑均都烧灼着疼,但夏安然在这一点上看得很开。

基建这东西就是砸钱,除了砸钱没有别的办法。

虽然看似回手慢,但一旦开始有了回报形成了规模就能撒腿狂奔。这一点从天朝近些年来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当年如今天朝能够昂着脖子稳步向前,可不多亏了当年苟着发展基建。

交通到位,信息通讯技术覆盖全国,基础教育、基础医疗的普及,一样样哪个不是砸钱下去,而成果呢?

交通到位,意味着当地的商业渠道能够打开,当地的人能够走出去,外来的信息也能够走进来。

信息技术普及可以给当地人民带来最廉价的教育资源,只要有一台电视,一根信号,这一处的人就不会活得与世隔绝,哪怕是山坳深处的孩子都能看到外头的世界,并且因此产生破茧的勇气。

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则给了一个人成为人的最基本尊严还有希望。

没有投资,哪来的收获?只一味将钱存在库房里头,还指望这些钱能够跑赢通货膨胀不成?还是以为西汉就没有通货膨胀了?正如小国王曾经在参加过宴会后对弟弟吐槽的一样,放在库房里的钱就和不存在一样,毫无价值。

但他这样的想法并不能被其余的诸侯所理解,尤其是如今刘启剥夺他们的执政权之后。

刘启要对诸侯王下手这事大家心里都有准备,但是大家都以为最多削几个城池,谁都想不到帝王会行如此釜底抽薪之举,现在看来他们大半年之前满怀激情将人才送到中央的举动简直就是自己在犯傻。

被如此残酷现实打击的诸人一时之间都感觉自己变成了咸鱼,一点都不想要和弟弟探讨什么治国的方法——反正他们以后也治不了了。

小国王为此跳脚,哪里就治不了了?理政之权被夺走了,不是还有一个少府?少府可是百分百被自己掌握的呀!

关于这一点,就连赵王都只是轻轻拍了拍弟弟的肩膀,示意他不要说了。

赵王离开的时候也蔫蔫的,他同来送行的刘彻说了几句后缓步上了马车,背影特别丧。

刘彻乖乖点头受教,但是他反过来就教育哥哥了,“阿兄,幸好你的奏书还没有写成功,否则你看兄伯们这个模样都要怪你啦!”

估计不光要怪,还要揍弟弟呢。然后,别的叔伯八成还要在背后暗暗叫好,反正兄弟间的搏斗,就连父皇都没法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