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帝国裂变(25)

能做到以郭防御,这一点不仅仅是因为中山国富庶,也是因为其地形优势。中山国西高东低,雨水充足,丰沛的水资源可作为天然屏障,而为了加深河道挖出来的淤泥稍稍加工就可以用作三合土的原材料。

虽然修筑城墙的成本依然不低,但好在人工免费,又是自己地盘,当国王的一声令下,丞相没意见那自然也没别人反对。

而现在躺在刘启桌案上的,便是一整个由一半圆形河流为第一道关隘的防御建筑。河流最缓部分设有吊桥,吊桥后面对的就是一个凸出的瓮城闸楼和门洞,门洞内部是若干个口字形建筑,而直面门洞的建筑上顶部都被写了「箭楼」二字。

“敌军入内,迎接他们的就是箭雨。”刘彻为两位长者介绍,他伸出小手顺着空白处移动到这个“口”字的左右两侧,“这里开了两个门洞,方便己方兵士分流出击,但是敌军进入的时候受制于大门大小也只能分批进入,这就给弓箭手提供了靶子。”

也就是说一旦敌军入了这里第一眼看到的就只有成片的砖石城墙,要进攻还要先找到门所在的位置,而在整个摸索的过程中他们都要顶着汉军的箭矢。

“而就算他们找准了门洞的方向,他们进入的也是瓮城。”刘彻点了点小国王亲笔的「瓮城」二字,“城楼连通可行人,兵士的箭矢补给可保证不会中断,在他们走到这里的时候——”刘彻点了点瓮城的位置,“原来被他们闯过的那几关兵士会立刻回身射击。”

攻破主城门之前,敌军要面对的就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而且无论他们是攻城门、还是爬城墙,一举一动都在汉军的目光之下,别想做什么小动作。

而且这一次他们要攻的才是主城门。主城门内部均有抵木,最是难攻,时间也耗费极长。在这点时间内他们都处于汉军的攻击之下。

刘彻特别兴奋地说道:“阿兄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瓮城可以无休止地做下去。现在这个样子的叫外瓮城,以后还能做内瓮城,这样即便敌军真的能够破城而入,在和兵士直面之前也会被消耗大量的人手。”

“嗯,那缺点呢?”刘启非常冷静地问询道。

反倒是原本听得津津有味的周亚夫略有些错愕地看了他一眼。刘启面不改色,面色平淡:“以你阿兄的习惯,说了好处定然会说坏处吧?”

刘彻稍有些蔫。

“阿兄说,坏处有三,一者,门洞设置小而多,为防间人,平日里门洞不会全开,影响日常生活。且大型器械搬运不便,战车难行,出兵速度慢。二者,修建、维护成本极高,非重要关隘不可造。三者……”刘彻撇撇嘴,嘟囔道,“若是敌军以甲顶天,瓮城的意义就会削减很多。”

但他很快又补充道“若是对付匈奴便无妨,阿兄说匈奴人不喜顶甲。”

刘启嗯了一声,看向周亚夫,他颇为愉悦地看到周亚夫绷着一张脸,那一脸的憋屈哟,啧啧啧。

他轻咳一声,“不知丞相有何见解?”

周亚夫:……

在说对陛下你的九儿倒腾出来的这种配置有什么意见之外,咱们能不能先谈谈边疆如何增兵的正经事?

大汉国的丞相低头看看小太子亮晶晶的双眼,再看看帝王微妙的神态,当真是觉得……嗯,什么都不想说。

远在中山国的夏安然并不知晓他人在家中坐,敌在满城树。

他现在还不知道马上会面对什么,他现在正在和丞相郅都中尉程不识同御史韩婴争论一个问题——有关修墓的问题。

三位二千石都是来提醒小国王他已经登位七年了,该开始准备修建陵墓了。

秦汉以来人们对于墓葬形式从心理上发生了改变,不再觉得活人谈坟不够吉利,相反乐忠于在活着的时候给自己找个好地盘并且开始装修。

三人提这事倒不是说立马准备组织人手抄锄头上了,而是因为在正式动手之前还有一系列的活动要做,譬如先要卜葬。

秦汉讲究事死如事生,墓葬问题可以说是不亚于结婚的重要大事。

毕竟结婚也就几十年,死后那可是永恒啊。那要是住了危房多闹心。

墓地的选址也主要是“聚族而葬”制度,尤其像夏安然这种第一代中山王,他必须要给子孙后代选一个好位置,起码保证十个八个后代都能并排葬得了。

比如老祖宗刘邦选的就是咸阳原,那块地方没有意外的话起码能横向葬三四十个,后头的还能纵向来,只要能绵延传世绝对不担心不够地方。

如果他像爷爷文帝一样找个只能葬自己一家的地方,那就是把找家族墓地的麻烦丢给儿子了。二千石委婉提醒,这是在给后代找事,好爸爸不能这么干。

此时,儒家礼制文化尚未全面流行,陵墓文化也比较随意,基本上当国王的你只要有钱,想怎么造就怎么造。里头的制度只要你不违制……呃,或者说,只要你不要被人发现违制了就没关系,如今中央对于当地的监管还不强,所以偷偷乱来的人还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