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萧如归小的时候就不得母亲喜爱, 对于母亲的嫌弃, 他一直以为是自己不讨人喜欢的缘故。母亲唯一一次对他露出好脸是要求父亲送他上山学艺的时候, 母亲那时说他读书不行, 日后没办法入朝为官, 倒不如上山学个武艺,前身健体不说,到时即便不能走科举之路也能走从军。

其实萧如归儿时读书还是上心的,他的第一个夫子是父亲为他请的, 当时父亲摸着他的头说他是萧家儿郎,一定要用心读书。

那个夫子教了他一年, 对他十分夸赞,父亲觉得他很聪慧,对他十分看重。母亲对此却表现的极淡,甚至每次在父亲夸赞他时都会劝慰父亲, 说他年纪小, 不要这么称赞他,要让他懂得自谦。

他父亲当时应该是非常纠结的, 想要夸自己的儿子, 因为从他身上能看到萧家的希望, 又觉得萧母说的对,儿时聪慧的人多了去, 长大没有成就的更多。

后来, 有一次萧如归意外起热后便被母亲以这夫子太过古板,只让埋头苦读把他的身体都熬坏了为由打发走了。

后来他的夫子都觉得他身体比较娇弱, 不敢让他多学东西。但萧如归还是很聪明的,夫子交的东西学的也很快。可是每当父亲问询他学问时,母亲都忧心忡忡的说他学的很一般,说完那话母亲还会死死的瞪着他,脸色狰狞。

年幼的萧如归自然是害怕的,于是面对父亲的询问,他脑袋一片空白,什么都说不出来。

父亲本来对他还是很期待的,经过那么几次,对他的表现也格外失望,对他也淡然起来,觉得他这个萧家儿郎以后怕是不能让萧家显赫起来。

那时萧如归根本不明白这些事,他只知道父亲对他越来越不关注,母亲越来越讨厌他。他有时很想告诉父亲他学会了夫子教的内容,可是父亲根本没时间和他多说几句话。

那段时间萧如归是迷茫不堪的。

想要送他上山大概是母亲对他最温和的一次,父亲望着他叹息着,满脸失望,最终还是同意了。

他上山那天是雨天,父亲要拜会友人没有亲自送他,母亲站在萧家门口,抹着眼泪很是悲痛。但萧如归看得清清楚楚,母亲眼里都是嫌弃和欣喜,似乎终于摆脱了他这个累赘。

山上学艺的日子很苦,每天都很累,萧家每月都会往山上给他送东西,前来的小厮每次都会说老爷和夫人如何如何惦记他。萧如归每次都面无表情的听着,脑袋里一直闪过的却是他临走时母亲那个冰冷嫌弃的眼神。

也许是因为这个,萧如归真的很吃苦,他那时已经知道,自己不受母亲待见了。当时的皇帝重文轻武,从军是一条最艰难的路,你在边关流血洒汗牺牲回到京城也不一定能入皇帝的眼,甚至说不定还会陷在争权夺利中。

可是就算是这样,他的母亲还是给他选择了这条路。

他在山上一呆就是数年,除了逢年过节他几乎不回萧家。即便是回去了,他也相当沉默,家里的气氛更是会因为他的出现而格外的尴尬。

那时萧如归已经长大成人了,心里也早就想明白了母亲对自己的不喜欢,父亲对自己的失望。他对这个家也陌生的很,只是他已经习惯了这份陌生,逢年过节不回来似乎也无处可去。

萧如归以为自己这辈子大概会以去边关从军而结束这种生活,可是命运有时就是那么奇怪。他在下山前,救了难得便衣外出的皇帝一命。

当时皇帝的脸色很差劲,心情很糟糕,跟随在他身边的人都不敢说话。

后来皇帝就让他跟着入宫了,入宫后跟在皇帝身边的人都被处死了。皇帝说他身手不错便留他在宫里了,他便成了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

再后来御林军统领犯了事,被皇帝革职了,他就成了御林军统领。

他的前途很顺利,顺利到父母都很惊讶,他的父亲还在他成为御林军统领时,只说老天开眼,他们萧家怕是要起复了。

相比较父亲的高兴,他的母亲却是坐立不安的。

可是那时萧如归已经不是一个为了母亲一个笑脸就能把前途断掉的人了。他需要这个统领的位置,这样,即便是有天萧家容不下他,他也能有容身之地。

随着他身份的变化,他的亲事被提上了议程。

他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亲事自然需要谨慎又谨慎,想要和他结亲的人不在少数,背后有着各种势力,想要通过这层姻亲关系让彼此关系更加亲密。

他父亲兴致勃勃的想要挑选一门对萧家有利的亲事,他却是不同意。

他对女子和小哥根本不感兴趣,宫里的美人那么多,他根本提不起兴致看一眼,整个人仿佛是枯井一般,对这些没什么兴趣甚至排斥的很,他根本无法想象自己成亲后的生活。他有时隐隐觉得自己有点不对劲,尤其是在春梦无痕之时,他总是躺在那里不能动弹的一个,可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他又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