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自由意志和现实(第2/2页)

毕竟只是一场电影。

哪怕是再沉浸其中,也会有缓过来的时候……

于是,几分钟后,电影院中的观众们终于不再哭了。

他们开始陆陆续续地站起来,给剧组来了点儿稀稀落落的掌声。

但掌声后,又有一部分人实在忍不住地瞪过去几眼。

他们显然对影片结尾部分怨念颇深。

萨米心理素质超好,全当没看见。

他超有闲心地低头和迈奇低低说:“你瞧左边的那个姑娘,鼻尖哭得通红……”

迈奇龙超有原则地谴责说:“萨米,你这样不对!”

然后,他又软软地说:“我浑身(鳞片)都是红的,你看我就好了。”

另一头,等观众们哭红眼睛,好不容易才擦干净脸,整理好自己,走出电影院后,刚掏出手机,想发表一番对电影的看法时……

萨米导演的推特就那么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了眼前:[很开心的一场首映!快乐电影,快乐人生。]

快乐电影?

快乐人生?

无数观众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

他们懵逼地看着这条推特,一边转发,一边徐徐地打了一个“?”。

更有观众直接在推特上写:[困惑不解?到底哪开心了?哪开心?请说出来让我听听!]

萨米的粉丝们也在转发:[萨米导演今日份迷惑发言Get——看《爱你就要杀死你》,我很快乐。]

黑粉们直接开骂:[妈的!开心个P!萨米格里芬,你是不是有病?是不是有病?!!]

他们义愤填膺地攻占了评论区:[你有种来现实我们单挑!天天把主角搞团灭,你怎么个意思?这都是你杀的第几个了?刽子手!]

唉,骂就骂吧!

回回都是这样,也不累。

萨米觉得,这些人一天到晚真是了无新意。

而且,单挑?呵呵,连龙都没有的人有什么资格找有龙的人单挑!

不过,首映基本还是成功的。

当时有一份叫《电影周报》的报纸,给了《爱你就要杀死你》一个近乎狂热的好评。

而且,在这份报纸上,那位给了电影极度好评的影评人还提出了一种颇受赞赏的见解。

他认为,可以暂时忽略影片中的‘同性恋情’,而把关注点儿集中在另一件事上,那就是——自由意志和现实规则的对抗。

这家报纸的记者长篇大论地分析了男主角安德森这一角色的象征意义,表示这个角色就属于‘从头到尾都贯彻执行自由意志的存在’,而另一位主角,也就是汉森教授,则属于‘自由意志在现实前的妥协一面’。

正所谓‘罪的本质,就是人拒绝服从神的旨意,不让神决定一生的路程,而选定走自己的路’。

如果把神理解为社会规则,那么,世界是不允许有自由意志的人出现的。

人在现实生活中正是如此,其实,绝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并在随后的日常教育和平时接触的信息中逐渐定型。这时候,一旦有人试图打破固有框架,立刻就会遭到周围人的群起而攻,并且成为‘有罪’的人。

所以,‘改邪归正’的汉森教授得以寿终正寝,坚持不改的安德森只能选择去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在无法自由的现实中,选择死亡就成了自己唯一可以做主的自由。

这位影评人如此这般的讲述了一番,博得好些人的认同,都认为他分析得切中肯綮,十分透彻。

一度成为这部电影的权威影评。

以至于狗仔记者在洗手间幸运地堵到萨米的时候,都不忘问一句:“萨米导演,你对XX影评人的那篇分析怎么看?这部电影真的是讲自由意志对抗现实的吗?”

萨米整个人都听懵了:“呃,你先解释下,什么叫自由意志?”

狗仔记者也有点儿懵,愣了两秒,才结结巴巴地说:“意识,意识的主动性?”

萨米一脸‘你在说啥’的古怪表情。

狗仔记者:……

不过,后来萨米仔细阅读了那篇影评后,就被成功说服了。

因为“这可比我之前谈个恋爱的立意高大上多了啊”,于是‘没错了,我就是拍得那个自由……自由意识,不,是自由意志’。

除此以外,他的冤家对头鲍比汉斯也属于第一时间发出影评的人。

他在影评中这么写:[‘我这次要拍一个像我的主角’,萨米格里芬如是说。]

萨米:我不是我没有我没说,能不能别胡乱代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