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晴雪成拟乱微光

  至正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假黄钺太宰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领尚书令晋王平宗以摄政王的身份公布了皇帝平宸的退位诏书。这本就是延庆殿之变后众人一致的猜测,倒是并不出人意料。至于继任帝位的人选,也不出意外地选择了汝阳王平宁的次子,年仅两岁的平荐。出手众人意料的是,与退位诏书同时宣布的,还有平宗请辞摄政王的奏表。

  太史令高健受命为新帝登基选择吉日,定在了来年正月初三。在此之前便应由摄政王暂摄国事。众人都以为无论如何平宗都不会放弃这名正言顺的摄政期,他却赶在这个时候请辞摄政王,而请辞的理由则是教子无方,纵子行凶。但平若已经在全龙城的达官显贵面前被打得半死,他又为此专门请辞,自然也就没人好再追究下去,而平宗的辞呈照例三进三拒,最后才终于得到旨意同意了辞呈。当然平宗也不会就此甩手不管,提出了接替自己的人选——乐川王平衍。

  这人选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管是哪一方势力,都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

  丁零贵族自然知道平衍是平宗的心腹臂膀,他在摄政王这个位置其实跟平宗坐在这个位置没有太大区别。而汉臣们也都知道平衍这人不但雅慕汉风、熟读经典,他自己就是个琴棋书画皆通的名士,相比起强势军人出身的平宗来,自然更好打交道,也更有互通的可能。如此算来,这也是对汉臣们自崔晏倒台后一个示好的姿态。

  这样一来,各方皆大欢喜,接下来就是由鸿胪寺派出信使,向四方各国送达国书。

  凤都接到这份国书是在十天之后。龙霄在自己的书房中彻夜未眠地谋划了一宿,第二日一早也来不及练剑,匆匆杭洗过后,就赶去见琅琊王。

  琅琊王见客的书房设在府中一处竹林里。此时正值隆冬,草木萧疏,竹林也是一片萧索枯黄。琅琊王却似是毫不介意,仍旧将书斋的门窗大开,只在脚边笼了炭盆,自己裹着一身上好的锦裘,围着熏笼箕坐,腿边红泥小火炉上正热气腾腾煮着酒,炉旁的金碗中放了几枚青梅,两个侍女在身后帮他梳头,另有个十三四岁的童子坐在窗下抚琴,端的是一派魏晋风度。

  龙霄来到门口,见他这副样子便笑了起来:“琅琊王真是好雅兴。”

  琅琊王哈哈大笑,冲他招手,称他的字: “烛明来了,快进来。”

  龙霄正要进屋,低头见屋里铺着席子,门口放着几双鞋,便也将自己的鞋脱在外面,只穿袜子进去。他素来不喜规矩拘束,见琅琊王这个排场简直自在得不得了,双臂一振,大袖翩飞,人已经趺坐下来。一旁侍女乖巧地送上一个凭几来,琅琊王也递过一只水晶海棠觞。龙霄接过来,见觞中美酒暖暖热气氤氲,被水晶海棠觞染作绯色,里面却晶莹凝碧地浸着一枚碧绿的青梅,登时觉得这冬天里春意逼人。

  龙霄不禁摇头笑道:“凤都人都说我会享福,在殿下面前,简直就是牛嚼牡丹,粗鄙得不成样子了。”

  琅琊王笑道;“你不一样,你是大忙人,官里、京中各处戍卫都离不开你,哪里像我,散淡闲人一个,又不能真的呼朋引伴聚啸林泉,只能把心思都用在这些事情上面,在家里自娱罢了。”他一边说着,用长柄鸬鹚勺又舀了一勺酒给龙霄满上,亲切和蔼地问:“烛明我知道你日常都忙,今天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龙霄这时却不急了,优哉游哉地喝了-日酒,闭着眼细细地品丁好一会儿,才笑遭“这是诸暨碧簪山泉水酿的玉梨春。虽是民间土方,胜在水好,那一股天然清甜简直沁人心脾。再加上这青梅子的微酸凛冽,果然别有洞天。”他将酒一饮而尽,状似不经意地说:“我听说北朝的皇帝谋诛摄政王平宗失败,这才被迫逊位。这次他们广邀各国使节前往参加新帝登基大典,怕就是为了要求各国表态支持新帝。”

  “哦?”琅琊王送到唇边的荷花杯略停了一下,眼皮略微抖动,也一副不甚上心的模样, “你消息倒是灵通。”

  龙霄把海棠觞放下,盯着他笑: “殿下果然已经知道了。”

  琅琊王摆摆手,侍女、琴童便识趣出去,从外面为两人将门带上。一直到外面的脚步声走远了,琅琊王朝龙霄望去, “烛明,咱们明人不说暗话,这些年北边的动向越来越牵动朝中动向,想不了解也不行啊。何况……”他看了龙霄一眼,做出一副心照不宣的表情来, “何况谁叉没在北边敲过几个棒子进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