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章(第6/8页)

近侍在旁看着,心道,果然还是太子比他有见识,要是他,怎么可能会结交一个小孩子,那不是闹笑话吗?现在看来可未必。

皇宫中。

李世民啪地一下拍在桌子上,“好。”

然后又觉得自己太激动了,不妥,赶紧坐了下来,对魏征说道,“玄成,你看朕的眼光如何?啧啧,好一个男儿何不带吴钩,要是我大唐男儿都有这等志气,何惧那突厥等外族,好一个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气磅礴,光是这两首诗就能让那些说朕如同儿戏一样封赏徐家子的人闭上嘴。”

哼,还敢打他的脸,害他白白生了好久的闷气。

魏征头都没抬,说了一句,“陛下封赏了一个好了不得的狂生,仅能说出斗诗无人能出其左右这样的话来。”

额……

李世民脸又开始黑了,这个徐长生徐家子就不能谦虚一点,尽善尽美一点,多好的棋啊,都被毁了,这么狂,还怎么当好他的寒门代表,头疼。

此时,徐长生又在“挑衅”了。

徐长生,“你们真的别和我斗诗了,你们比不过的,换一个比吧。”

他用古人的诗都用得有点不好意思了,真的,求你们换一个比吧。

国子监众生脸黑得跟锅底一样。

这次他们国子监丢人算丢到家了。

他们来阻止别人进国子监,原因是什么?不就是觉得对方没有资格吗?

现在好了,脸被打得好痛。

国子监诸生,荣辱与共,现在脸上那是真痛,如果击败了他们的徐长生都没资格,他们算什么?

一群人咬牙切齿,无论如何也要赢回来,看热闹的人这么多,消息肯定传得飞快,估计要不了一天,整个长安就会知道,他们要是不赢回来,以后还有何脸面称他们是大唐最高学府的学生。

“让我来。”这时候,大儒李纲之孙李崇贤上前一步。

李纲这人虽不在朝为官,但对治理国家一道却颇有建树。

李崇贤上前,他也算看出来了,徐家子年纪虽幼,但在诗之一道得天独厚,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徐长生赶紧道,“我们不斗诗了,真的,太欺负人了。”

李崇贤:“……”

徐家子的狂恐怕要出名了。

李崇贤笑道,“诗词的确是小道,平时陶冶情操也就罢了,徐家子,可敢和我比试论策,论这治国之策。”

“有何不敢?不过治国之策太过广泛,不知道我们从哪一方面论起?”徐长生问道。

居然真的答应了。

一个四岁孩童居然和人讨论治国之策,还真不愧是徐家子,狂妄得没边了,也不知道上面那位知道,一个四岁小童夸夸其谈如何治国,会作何感想。

徐家子将治国之策看得太简单太随意了。

李崇贤,“就论让我大唐富强的根本。”

这……

还是好广泛的论题。

李崇贤说道,“就由我来开始吧。”

李崇贤家学渊源,其祖父李纲本就对治国之策颇有建树,耳濡目染,定然有些本事。

不过,大儒李纲并非朝臣,所以他的治国之策有很大的漏洞。

那就是太过理想主义,空空其谈,也就是说,说得让人热血沸腾,但实际操作起来如何,就不知道了。

李崇贤也免不了和他祖父的论调相似,“富国之策在于君贤,君贤则臣廉……”

徐长生还以为所谓的伦策就是像前世的辩论一样,你来我往,有理有据。

他参加过不少辩论,所以也不虚,但听了一会儿,似乎不是那么一回事。

夸夸其谈就可以了?

周围的人也被李崇贤描述的君贤臣廉,国家自富的说法,说得摇头晃脑。

简直就是个煽动人心的邪教头子。

徐长生听了听,原来古时候伦策是这么论的?他也会啊。

李崇贤说了半天,周围都是赞美的声音,半响才停了下来。

这是他结合他祖父的观点,再加上他自己的见解,本来是准备作为科举考试一举成名的,但现在却拿了出来,所以他对自己十分有信心。

周围也是一片赞美的声音,这才是国子监学生该有的本事。

李崇贤说道,“这就是国富民强之根本,徐家子觉得如何?”

徐长生心道,什么国富民强之根本啊?不就是等着君主圣明,等着朝臣清廉来治理好国家,让国家富裕吗?

除了让人看到了一个理想完美的梦想中的国家,好像没什么实质的东西啊?

哼,徐长生眼睛一转,夸夸其谈他也会。

他脑子中不由得想起了一篇让人热血沸腾的文章。

徐长生抬起了小脑袋,然后说道,“且听好了。”

比理想主义,他也不怕。

周围都安静了下来,都是徐长生的声音。

“……,

国之富,不在他,而全在我大唐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