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步入八零年代,华国的一切,都只能用蒸蒸日上来形容。

钟以泽忙了几年,有席宝用未来的见识来给他把关,还有席家、张家、包家、齐家等等许多沾亲带故的人帮忙,终于忙出了成果。

他那小汽车公司,成功研发出了完全由自己制造的汽车发动机。自此,这个汽车厂,终于能完全脱离进口需求,直接在国内搞定一切生产了。不过,正是因为拜托了进口货的限制,钟以泽反而没有最初那么排斥使用进口货了。

他的汽车公司,目前只生产三款车型:传统的四人座私家车、类似于私家车但其实是双人座带货斗的小型货车、改良的七座私家车。

大货车一类的,华国原本就有个彩旗汽车厂在做,钟以泽没去跟国企抢市场。

因为他这么识时务,所以彩旗汽车厂那边对他观感挺好,在验证过钟以泽这边的发动机性能后,还跟他签订合同,以后都使用他这边的发动机。

甚至华国官方还表扬了钟以泽这样重视研发的做法,在新闻联播上广而告之了,使他的“宝喜汽车”出了好大的风头。

改革开放经过几年,好些人发了财,越来越多的人敢下海做生意,汽车厂的市场也眼见着越来越广阔。

钟以泽等到厂子终于不报财政赤字之后,就开始增加车子的款式——当然了,大多是在四人座私家车上做文章。这种车子的市场最好,因为不止有有钱的私人购买,还有许多公司会采购这种车做公用车。销量其次的,是那种带货斗的小货车,大型的私家车反倒没太多人买。

“以泽这么把控住了华国的汽车市场,等华国真正发展起来,国外的汽车大厂反应过来要抢客户时,肯定就来不及了。”席宝带着秘书,从平都某出版社出来,看见他们用宝喜车接客户,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她的秘书虽然心细能干,但大局观上到底比不上席宝、钟以泽这些人,并没有理解席宝这番话的意思,只是笑着附和几句,“以前大公司都是从国外进口小汽车,那些车子看着不如宝喜车漂亮,坐着也不如宝喜车稳当,就算他们现在想来抢市场,我们华国又不是傻的。”

说完,秘书想了想,想着席宝跟钟以泽关系那么好,忍不住问:“老板,话说钟先生为什么要给汽车厂取这么个名字啊?宝喜?不太懂是什么意思。听起来倒是跟咱们宝泽像是兄弟企业。”

席宝嘴角抽了一下。

汽车厂最初不是叫这个名字,只是钟以泽完成重要配件厂的收购,在汽车正式投产前,突然改了“宝喜”这个名字。

他本来是想改“喜宝”的,但是席宝死活不同意,说这个名字当汽车厂名称,显得太小气、太俗气了。钟以泽只得把字序颠倒,换成了宝喜。刚好,还跟宝泽画风统一了。

钟以泽坚持要用这两个字,比起直接套用她小名,席宝只能默许了宝喜这个命名。

“早知道,当初就不要为了感激他帮我搞杂志社,而把我的公司定名宝泽了……”席宝在心里暗暗吐槽着,“以他的脑子,要是没我先搞出了联名,他肯定想不到要用我的名字去套他的汽车厂,八成像对待之前那个物流公司一样,简单粗暴地取个类似于‘国际物流公司’这种名字。”

心里这么想着,席宝嘴角却微微翘着,没跟秘书多说自己私人的事情,只敷衍地答了句,“或许就是随口定的名字吧,他不怎么讲究。”

秘书也没多问,点了点头之后,看见她们公司的车开过来了。

车子在她们身边停下,司机摇下车窗,问:“老板,现在回公司吗?”

“嗯,”席宝笑了,“漫画单行本出版的事情,已经谈好了。回去通知大家这个好消息吧。”

“真的谈下来了啊!”司机虽然只负责开车,但对宝泽文化有限公司的许多事都挺了解了,毕竟他给各种领导层开车,路上总能听见许多消息。

他之所以用了非常惊喜的语气,是因为宝泽文化自成立以来,能通过出版社出版单本的书,都是文字书。宝泽后来开的漫画杂志非常火爆,可上面刊载的原创漫画、或从改编来的漫画,都没有获得出单行本的机会。

读者们抱怨这件事很久了,现在手上有闲钱的人很多,孩子们、青年人,都挺愿意花钱去买消遣物品。可他们愿意买,宝泽却一直没跟出版社谈成,漫画单行本的事情一拖再拖,拖得读者们都有些绝望了。

出版社之前不肯同意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漫画面向的消费群,大多是小孩子跟在校学生;二是漫画比更占版面,一万字能写完的章节,只用印几页纸,可这换算成漫画,很有可能就是十几页甚至几十页。

打个比方,出版社要出版林诗音的言情,八万字的长篇只是薄薄一小本,定价一两块很好卖。可这个八万字改编成漫画,就是很厚的两本容量。加上漫画的排版、印刷更麻烦,成本偏高,印制出来之后,两本加起来的价格,肯定就得六块钱朝上走了,读者不一定愿意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