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第2/2页)

关于在统一之后,无法再靠打仗来拥有爵位田地,到时天下之人该怎么拥有上升渠道这件事,明夷向嬴政提出了可以各地创办学校和科举制。

虽然到清朝末年以后,用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因为八股文已经彻底僵化,但这套方法能从隋朝一直流行到清末,自有其独到之处。

而且科举制推行开来以后,可以有效防止像魏晋时期一样让士族做大。

对此,嬴政冷静说道:“你所说“学校”秦国已有,名唤作学室,所有的秦国官吏皆从学室学习而来,无需再多费心神,明夷,并非所有后世之法度皆适用如今。”

“我自然知晓,但学室所学都太过死板了,况且只教导少数要当小吏的孩童,应当加以改进。”明夷同样平静地说道。

提出改进意见,当然不能头脑一热就来。

明夷提前了解了整个秦国上下的学室制度以后,才来到嬴政面前提此事。

若论起治国学说,秦国不是魏国齐国那般有的是百家名士,这么多年也就出了一个商鞅的法家而已,但要说起秦国上下识文断字、懂得数学、甚至擅长骑马驾车舞剑的人,那恐怕比六国还要多一点。

而在法家的愚民政策里守住这最后一点文化之火的,就是秦国的公立小学——学室。

学室遍布在秦国的各地郡县,意在培养精通秦国法律的小吏,把小孩子聚集在一起以后,全部都交给狱吏教导文字、数学和最基本的军事,最后分为文吏和武吏,每隔几年就流水线的出上一批毕业生,然后投放到全国各地当小官。

“你想怎么改?”嬴政说道。

“放宽教导,让秦国上下不分贵贱,但凡有志学习又有能力者,不论成人孩童通通进入学室学习文字计数,让秦国上下的识文断字之人不再局限于官吏。除此之外,将学室设为初学,在长安学宫设立高学,等灭了齐国以后,聘请来百家之士、各家工匠,让他们自行教导收徒,到时从初学学出的孩童入高学需要进行考核,考核过后进入高学。”明夷慢条斯理的说道。

这些还只是初步,以后再看着更改。

嬴政听的直蹙眉头。

若是说出这些话的是朝堂大臣,他就直接让人拖出宫去了,但既然说话的是明夷,也……只能慢慢说服她的想法了。

嬴政没有直接反对,而是提起了一件毫不相关的事情。

“百余年前,中牟县令王登向赵襄子举荐两位学识渊博的名士,赵襄子慕名而授予二人田宅,庶民见状其仅凭学识便不劳而获,纷纷效仿,卖田宅土地而拜士人学私学,半城之人如此,当年中牟农商几近荒废。”嬴政平静说道。

“你担心秦国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明夷疑惑道。

没道理呀,以庶民如今的生活状况,有家境还过得去的人家愿意把孩子送进去学文断字就不错了,怎么可能群起而效仿。

嬴政微微点头,紧接着只用一句话就解释清楚了原因。

“进入学室学习者,皆免除四年杂税服役。”

嬴政在疯狂暗示明夷,对于这些未来的秦国小吏,国家在上学期间是有补助的!如果让秦国上下有意去学室学习的人统统前去,恐怕少府今年就要破产。

“这还不容易?改免除服役为要收束脩即可,说不定还能给少府多加点收入。”明夷不以为意说道。

论起国家收入,秦国根本比不上魏国和齐国,因为连年的打仗,少府一向很穷。

这么简单的解决办法,没道理嬴政想不出来。

明夷怀疑地打量着他,怀疑这是嬴政为了搪塞而找出的借口。

见没有拿这个理由忽悠住她,嬴政也不露声色,若无其事的继续说道:“此乃其一原因,其二,若让百家学士教导无数弟子,到时候各家各派无事生非,在街巷之间造谣秦国法律,庶民容易被煽动,岂不是又要凭空生出祸乱。”

“虽然有可能如此,但如稷下学宫一般百家争鸣,再将工匠物理之道全部精益求精,方可以……”话说到一半,明夷突然想起嬴政上辈子做过的事情,瞬间警惕的眯起了眼睛。

“……陛下,你将来是不是还想在烧光民间所有的《诗》、《书》还有百家学说,只留下医药占卜的书籍,然后只让学室教导出的小吏识文断字,管辖庶民?”明夷缓缓问道。

嬴政“……”

见被拆穿,嬴政尽量口吻平静的反问道:“是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