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5/8页)

[133]若有打猎的人不相信台拉·雷皮阿一箭双雕的事,不妨到萨尔丹纳(译者按:此系高斯城名,近阿雅佐)去打听一个当地最风雅、最可爱的人,要他把左背受了伤,在差不多同样的情形之下安然脱险的经过讲一遍。——原注

[134]洛西尼与凡尔第均曾根据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作有歌剧,此处所指系洛西尼的作品,合唱在第二幕末。洛氏作品于1816年在拿波里初演,1821年在巴黎初演。

[135]跪凳为教徒跪着做祷告的凳子。

[136]此系丹沃陶·包利自称的头衔。——原注

[137]此系巴斯蒂阿城行刑的广场。——原注

[138]萨尔台涅为意属岛屿,在高斯岛之南。

[139]作者有个朋友从前当过土匪,这些都是他的议论。他的意思是说,落在骑兵手中的土匪都是没出息的傻瓜。用马队剿捕土匪是没有结果的。——原注

[140]伊达拉里亚人为古民族,源出小亚细亚,公元前八世纪左右占有意大利大部,开化较拉丁民族为早。

[141]查理十一世(1655—1697),瑞典国王,1672年即位。

[142]原文为英文,引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

[143]指1792年。

[144]路德宗:又称基督教抗罗宗、新教。创始人为马丁·路德。马丁·路德(1483—1546),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抗罗宗(抗罗马教廷),即新教的创始人。他主张信仰和教义一致,《圣经》至上,教会应摆脱罗马教廷的管辖。路德的著作对西方基督教世界产生极大影响,而路德宗在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地位十分稳固,在奥地利和匈牙利也有很大势力。

[145]国王躺下之后又起床,故穿睡袍和拖鞋。

[146]皮埃尔·布拉厄伯爵,元老院议员,曾任宫廷总管。他与著名天文学家第谷·布拉厄同属一个家族(丹麦系与瑞典系)。

[147]这座王宫建于1690年至1754年。

[148]祛邪的口头语。

[149]古斯塔夫·阿道夫(1594—1632),瑞典国王,1611年至1632年在位。

[150]四个等级分别为:贵族、僧侣、市民和农民。——作者原注

[151]瑞典曾被丹麦和挪威分割,后来起而反抗,从1448年至1520年,改制由“总督”治理。古斯塔夫·瓦萨(1496—1560)最终结束了丹麦的统治,争取了瑞典的独立。1523年,他被议会推举为国王。1540年,他宣布建立世袭王朝。

[152]这五朝分别为:查理十二世(1697年—1718年在位)、乌尔丽卡·埃利诺拉(1719年—1720年在位)、弗雷德里克一世(1720年—1751年在位)、阿道夫·腓特烈(1751年—1771年在位)、古斯塔夫三世(1771年—1792年在位)。被弑杀的是第五位君王古斯塔夫三世。

[153]小说家手法。这个故事本有所据,但与笔录多有出入。此处大胆的断言,就引起瑞典大使馆的否认:1833年,瑞典大使馆就此予以矫正。

[154]古斯塔夫三世(1746—1792)在位时,曾削减贵族的权力,引起贵族的不满。1792年3月15日深夜,在化装舞会上,他被刺受重伤,3月29日死去。行刺者是卫队掌旗官——约翰·雅克·安卡斯特洛姆,他被判处死刑,于4月29日被砍头。

[155]德·苏德马尼公爵,古斯塔夫·阿道夫四世逊位后,他便登基,称查理十三世,1809年至1818年在位。

[156]这是在那不勒斯王国流传的故事。应当指出,这则故事同该王国许多民间故事一样,是希腊神话和基督教信仰的大杂烩。估计这故事是在中世纪末期形成的。——作者原注

[157]在古代意大利,教堂往往是偷情幽会的场所。

[158]卡瓦镇:位于那不勒斯东南四十五公里,建在海拔两百米的山上。

[159]原文为拉丁文。

[160]莫奈姆瓦夏酒:产于希腊的莫奈姆瓦夏的麝香葡萄酒。

[161]基督之泪酒:用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脚下产的葡萄酿制的酒。

[162]马驰赛拉:意为“小侯爵夫人”。

[163]吉贝尔山: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吉贝尔是阿拉伯语,为“山”的意思。

[164]皮埃蒙特:皮埃蒙特镇坐落在海拔三百米的山坡上。

[165]普路同:罗马神话中的冥王,即希腊神话中的哈迪斯。

[166]刻耳柏洛斯:罗马神话中的恶犬,是一条长着三个头的公犬,看守地狱大门。

[167]墨西拿:西西里岛的港口城市。

[168]炼狱:介乎地狱和天堂之间的“涤罪所”。根据天主教教义,罪孽小或者已获赦免而尚未赎罪的灵魂,必须暂时在炼狱中受刑罚,罪孽洗尽并补赎后方可进入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