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第2/2页)

假如只从形式上判断,而不与任何大师做自负的比较,我是这样的一座桥梁——架在19世纪的美学巅峰与希望重新找回那个时代的人之间,无论这样的人在何时何地。

我以研究浪漫主义的诞生和灭亡为己任,这是艺术史上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成就。通过对比其他在哲学上具有共性的例子,我发现浪漫主义的毁灭者正是它的缔造者,因为甚至在它兴盛的年代,它都没有被发觉和正确地对待。我希望我能够把浪漫主义的认识传递给未来。

现在我做的,就是不把世界交给那些无病呻吟、目光呆滞的蠢货搞出来的牛鬼蛇神。他们整天在恶臭的地下室里,像远古人类一样进行着宗教仪式以逃避恐惧。这样产生的作品在原始森林里都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结果一些浑身打战的巫医偏偏管它们叫“艺术”。

我们的时代没有艺术,也没有未来。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未来是一扇向那些没有放弃认知能力的人打开的门;它不会向神秘主义者打开,不会向嬉皮士打开,不会向瘾君子打开,也不会向部族祭祀打开——它不会向任何让自己的认知沦落为如同动物一样的、行尸走肉的官能知觉的人打开。

我们还能等到一次美学的文艺复兴吗?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那些在为未来奋斗的人,现在就置身于美学的文艺复兴当中。

本书中的所有文章,除了一篇例外,其他都来自我的杂志《客观主义者》。每篇文章之后的日期指的是当期杂志的发行日期。例外的那篇是“《九三年》序”,这是我给维克多·雨果新版的《九三年》[6]作的序,此版本是由洛维尔·拜尔[7]翻译,由矮脚鸡图书公司一九六三年出版。

杂志《客观主义者》主要是讨论我的哲学理念在当今文化背景下的实际应用。详情请用信件方式垂询纽约东三十四街201号,《客观主义者》杂志社,邮编10016。

安·兰德1969年6月于纽约


[1] 指书名The Romantic Manifesto:A Philosophy of Literature中的“Manifesto”一词。——译者注

[2] 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1838年创作的悲剧小说。故事叙述了一个奴隶爱上王后的故事,意在呼唤政治改革。——译者注

[3] 德国作家席勒以民主自由为题创作的正剧。席勒以西班牙传奇人物唐·卡洛为主人公,抒写了启蒙主义与王权愚昧之间的矛盾。——译者注

[4] 18世纪至19世纪的哲学流派,主张“存在先于本质”。作者曾经提到本想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命名为“存在主义”,因为已经被占用,所以才命名为“客观主义”。——译者注

[5] 圣托玛斯·阿奎纳(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写作了《神学大全》。——译者注

[6] 雨果发表于1874年的小说作品,阐发了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思考。——译者注

[7] 洛维尔·拜尔(Lowell Bair),20世纪翻译家,翻译了诸多颇有影响力的法译英作品,如《包法利夫人》、《歌剧院的幽灵》、《巴黎圣母院》等。——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