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6页)
帕特里奇还在写稿子,口中默念着,反复修改。明把两盒珍贵的录影带交给丽塔,又把一盒新的放进摄像机,准备为帕特里奇录制音轨和近景报道。
弗农很快把他们送到卫星转播车旁边。一起来的布罗德里克要去候机楼,他要通过电话把报道传回纽约。分别时,他说:“多谢大家。记住,要想看深入的报道,明天一定要买《纽约时报》。”
欧哈拉是个高科技发烧友,他崇拜地看着装载着设备的卫星转播车说:“我太爱这些宝贝儿了!”
卫星转播车平台主体上15英尺宽的圆形天线已经完全打开,由一台20千瓦的发电机驱动抬升。在车内的小控制室里,用于编辑和发射的设备紧紧地按层排列,车上两名工作人员中的一位技术人员正在把卫星转播车的上行发射器与22 300英里以外的Ku波段的“空间网2号”卫星进行校准。他们发射的信息将到达卫星上的21号转发器,然后纽约总部就可以通过下行线路收到了。
转播车里,在技术人员一旁工作的丽塔熟练地把明的录影带放进剪辑机中,在电视监视器上查看。果然,这些画面棒极了。
在一般的报道任务中,团队中还会有一名编辑,他和制片人一起剪辑录影带和记者的评论音轨,然后把所有的要素整合成编辑好的新闻。但那至少要花45分钟,现在根本没有时间那样做。丽塔果断决定选取几个最扣人心弦的场景让技术人员原样传回,用电视界的行话来讲就是“原片”。
帕特里奇坐在卫星转播车外面的金属台阶上完成了他的稿子,他和明,还有录音师简短地讨论了几句之后,录好了一段音轨。
考虑到纽约的主播会在引入环节对主要情况进行说明,帕特里奇这样开始:“在很久以前的战争中,飞行员说只是靠祈祷才渡过难关。还有人以此为名写了一首歌……但是,不太可能有人会为今天写一首歌了。”
“马斯基根航空公司的空客客机距离达拉斯沃尔斯堡机场还有60英里……机上几乎满载乘客……他们来自芝加哥……这时发生了空中相撞……”
像往常一样,作为电视新闻的资深记者,帕特里奇的稿子会“稍微脱离画面”。这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艺术形式,很难学会,有些电视人甚至从未成功过。哪怕在专业的撰稿人当中,这种才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因为文字需要与画面配合,否则很难吸引观众。
哈里·帕特里奇和像他一样的记者都知道,这种技巧并不是在描述画面。电视观众会通过屏幕看到发生的一切,而不需要言语来解释。但是,言语的说明又不能脱离画面太远,否则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这是一种文学平衡法,几乎是出于优秀记者的本能。
电视新闻人还意识到:最好的新闻稿件并不是句式整齐、段落有致的,而是语句之间配合得当。交代事实要简洁紧凑,动词要形象有力,妙语连珠。最后,记者应当通过表现手法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某种含义。是的,记者要做精彩的报道,更要做好一个演员。这些都是帕特里奇所擅长的,尽管今天他面临着记者会经常遇到的不利情况:他没看过拍到的画面。但是他多少想得到会是什么样。
帕特里奇以近景报道来结尾,他面对镜头说话,画面里只有他的头和双肩。他的身后,救援行动还在失事客机周围进行着。
“对于这起事件我们将有进一步的报道,包括悲剧发生的细节以及伤亡人数。但是,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在繁忙的天空中,空中相撞的风险正在成倍增加……哈里·帕特里奇,CBA新闻,达拉斯沃尔斯堡报道。”
包含事件叙述和近景报道的带子被交给卫星转播车里的丽塔。出于对帕特里奇一如既往的信任,她没有花时间去检查,而是直接让人传回纽约。技术人员传输的过程中,她一边看着一边听着,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想起半个小时以前他们在候机楼中的争论,丽塔觉得,帕特里奇用他的多才多艺,证明了自己为什么比《纽约时报》的记者薪酬高出那么多。
帕特里奇在车外还在完成记者的另一个任务——音频报道,基本上是根据笔记即兴完成,用于CBA广播新闻。当电视传输结束后,音频报道也要通过卫星传回纽约总部。
[1] 1英尺=0.304 8米。——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