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7(第3/3页)

芬奇博士目光中透出的某种东西告诉赫伯特,这是开玩笑。他笑呵呵地说:“放心吧,先生。”

芬奇博士挽着他的侄女走到车旁,阿迪克斯和亚历山德拉正等在那儿。“要送你一程吗?”琼· 露易丝问。

“当然不用。”芬奇博士说。每个星期日步行往返于家和教堂,这是他的习惯,无论骄阳似火,还是天寒地冻,都风雨无阻。

在他转身离去之际,琼· 露易丝喊住他。“杰克叔叔,”她说,“D.V.是什么意思?”

芬奇博士发出一声叹息,意思是“你这没文化的小姑娘”,然后扬起眉毛说:“Deo volente——‘上帝的旨意’,孩子。‘上帝的旨意’。一个确凿的天主教用语。”

注 威廉· 考珀(William Cowper,1731—1800),英国诗人、赞美诗学者,红极一时,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曾因精神病被收容,后信奉福音主义基督教。1773年,因为一场梦而笃信自己必遭天谴,康复后写了许多宗教赞美诗。

注 英文姓氏“斯通”的原文为“Stone”,字面意思为“石头”,芬奇博士此处一语双关。

注 基督教中,担负抚养、保护信徒的母亲职责的教堂。

注 范尼· 克罗斯比(Fanny Crosby,1820—1915),美国传教士、诗人、词曲作家,是历史上最多产的圣歌作者之一,写有八千多首圣歌。

注 指亨利· 弗朗西斯·  莱特(Henry Francis Lyte,1793—1847),圣公会牧师、圣歌作家,《与我同在》便是他的作品。

注 以撒· 华兹(Isaac Watts,1674—1748),英国基督教牧师,圣歌作家、神学家,被称为“圣歌之父”。

注 萨拜因· 巴林-古尔德(Sabine Baring-Gould,1834—1924)英国圣诗作家,之前提到的《前进吧,基督精兵》是其代表作。

注 塞缪尔· 巴特勒半自传体小说《众生之路》中的人物,从小受到严苛的家庭教育,顺从父亲的心愿做了牧师,后把父亲对他的压制变本加厉地施加到了儿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