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第2/3页)

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1916年,路易斯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主动参军,战争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法国北部的战壕里,他跟爱尔兰籍战友帕迪·摩尔(Paddy Moore)约好,无论谁死去,幸存者都要负责照顾对方的家庭。战壕潮湿,恶臭,血迹斑斑,满是寄生虫携带的病菌。由于感染和恶劣的医疗条件,轻微的外伤就能导致死亡。交战双方战壕中间的无人地带杂乱地堆满了无法辨认的尸体,还有奄奄一息的幸存者,就像伤残的昆虫一样。有时候双方达成协议,暂时停火,搬运伤员。他饱尝心灵的痛苦,更加质疑上帝的存在。路易斯一再经历战友的离世。同时,他开始写作第一本书,《被束缚的灵魂》(Spirits in Bondage)。在1921年6月18日的日记中,路易斯记录了他当时怎样从莫名的痛苦中醒来,满眼泪水。1918年3月,摩尔阵亡。1918年5月25日,路易斯带着一颗受挫的心和炮弹碎片造成的三处外伤回到英国,住在伦敦的一所医院疗伤,他陷入了战后创伤性忧郁。路易斯写信请求父亲前来探望,但是,父亲没有来。这种冷漠的反应给了年轻的路易斯巨大打击。事实上,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的状况一直很糟,到1918年,他开始酗酒,每晚至少要喝一瓶威士忌。这时,摩尔的母亲来到医院,两人彼此接纳,路易斯搬去与摩尔太太(Mrs Janie Moore)和她的女儿莫琳(Moreen)同住,这样一住就是30多年,直到摩尔太太去世。1919年,战争结束,路易斯重返牛津,继续学业,出版了第一部作品《被束缚的灵魂》——根据他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写成,该书体现了他当时的无神论观点。1921年,恩师柯克帕特里克去世,令他黯然神伤。从1920年至1923年,路易斯先后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希腊拉丁文学、哲学和古代史以及英语语言学三个一等学位。1925年,他获得牛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讲师职位,从此开始,整整执教29年。1926年,他出版了叙事长诗《戴摩尔》(Dymer),主题是梦想和自欺,更加直接和全面地揭示了战争带来的创痛。在这部长诗中,路易斯对基督教展开猛烈抨击,视基督教信仰等同于超自然主义和唯心论。按照理性主义,他一直认为现实世界晦暗虚空,但却在小说、诗歌中读到尊严、真理、良善、美好、不朽,两者之间的冲突延迟了他归向上帝的脚步,不过,他在想象中盼望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人类渴望能够得到满足。1926年5月,英语系在默顿学院(Merton)开会的时候,J.R.R.托尔金引起了路易斯的注意。路易斯曾经说过,他绝不相信天主教徒和哲学家,而托尔金恰好兼具这两种身份。两人都热衷于交谈和阅读北欧神话传说,很快成为挚交。路易斯不相信神迹,而托尔金笃信不疑,路易斯认识的一位无神论者曾经发表评论称,《圣经》福音书的历史真实性相当高,神死而复活,这事似乎的确发生过一次。路易斯想,既然这位顽固之极的无神论者的观点都有所松动,那么,他该何去何从?到了1929年,路易斯和托尔金开始定期会面,谈论诗歌、神话和彼此写的书。无数个夜晚,路易斯独自在抹大拉学院(Magdalen)的房间里,他的心思不时离开手头的工作,从容坚定地接近那位他极不愿遇见的神。一天,路易斯乘公共汽车从抹大拉到海丁顿(Headington)去,突然觉得一扇门为他开了,在那一瞬间,他接受了上帝,不过,这只是从无神论到有神论的转变,他尚未完全接受基督。1919年9月24日,父亲阿尔伯特去世。路易斯十分悲伤,他认为跟父亲关系不好主要是他的责任。他感到父亲似乎还活着,在关心他,他开始相信灵魂不朽,这促使他主动查考《圣经》经文并开始参加教会活动。1930年,路易斯参加了文学社团淡墨会(Inklings),成员包括托尔金和亨利·维克多·戴森等基督教学者,该社团首先在牛津大学活动,此后延续了16年。1931年9月19日,星期六,一个温暖明净的夜晚,他们又在默顿学院会面,托尔金带来了里丁大学的基督徒教授亨利·维克多·戴森(Henry Victor Dyson,人称“雨果”),他们在抹大拉学院后部切维尔河畔(Cherwell River)美丽幽静的阿迪森路(Addison Walk)散步,后来又回到路易斯的房间,一连几个小时,他们谈论历史、神话传说、基督教信仰和四卷福音书中记载的耶稣。异教神话是拦阻路易斯归向上帝的障碍,他从童年时代就喜爱北欧神话,觉得异教神话跟基督教有许多类似之处。异教的诸神也曾降临人间,然后死亡,他认为,《圣经》讲神降世为人,为人类死在十字架上,这不过是一个神话,而神话是传说,不是事实,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基督教是真正的信仰。托尔金和戴森告诉他,异教神话中的诸神降世后死亡乃是异教徒透过想象窥见了真相的一斑,并且在神话传说中表达了这种神秘的渴望,而这一切都在两千年前发生了,耶稣确有其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是神的儿子,许多非基督教文献都记载了他的生平,这是不争的事实。通过这番长谈,路易斯解决了许多自孩提时代一直困扰他的信仰问题,晓得基督教道成肉身为许多文化中关于神死的命题提供了真实的历史答案。几天后,路易斯坐在哥哥沃尼的摩托车跨斗里去维普斯内德动物园(Whipsnade Zoo),出发时他尚未相信基督,到达的时候他已经信了。一颗伟大的灵魂往往要经历思想的争战才能铸成,就像圣奥古斯丁一样。那一年,路易斯33岁。从1912年到1931年,历经18年,路易斯从无神论归向基督信仰,从此成为上帝忠心的仆人,一位充满勇气与智慧的神学学者、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哥哥沃尼应征入伍,不过,他只在部队呆了11个月,就因病回家了。战争开始的时候,路易斯40岁,按照英国法律,41岁以下的男子必须服兵役,然而,政府特准他留在牛津。为了报效国家,他参加了一个非全职的民间警卫队,随时准备在纳粹大举进攻时投入战斗。他在BBC发表演讲,积极参加在牛津社团的活动。1940年,《痛苦的奥秘》出版,给无数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1941年,他成为牛津大学苏格拉底俱乐部主席,该俱乐部是一个公开的论坛,关注知识分子在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信仰上的难题。到了1942年,路易斯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基督教演讲家。1954年路易斯离开牛津,赴剑桥大学任教授。不久他回到牛津,1956年4月23日,他履行法律手续,娶了离异的犹太裔美国女诗人乔伊·大卫曼,帮助她留在英国。他觉得这不是上帝眼中的婚姻,所以,两人分开居住,并无婚姻之实。后经检查,乔伊患了骨癌,当时,路易斯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聪慧的女人。1957年3月21日,他们请牧师在医院的病榻前主持了基督教的结婚仪式。晚年的路易斯仍然要面对苦难。乔伊于1960年7月13日去世。路易斯用文字缅怀亡妻,并完成了自传《惊遇喜乐》,在短短数年后,1963年11月22日,终于走完了人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