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如潮

我熬夜读这本书,心快跳到嗓子眼,几乎不敢翻下一页。……读它吧,给你熟悉的人也买一本,因为当你读完让人心跳停止的最后一页,你一定想要与他人分享。……我不得不停下来,细细体味我读到的东西,让愤怒和眼泪得到疏泄,而后再回到故事当中去。这才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所能实现的。它只是创造出空间,让那些思想和感受自由发生。

——奥普拉·温弗瑞

极好地写了一个撕心裂肺的逃亡故事,科尔森·怀特黑德写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强烈渴望。正如科拉去往北方的奥德赛之旅中所克服的种种困难,我们看到了原始的勇气、英勇的时刻,一次又一次。一部振奋人心的小说。

——乡村书店

这是我新近读过的一本小说。它让我们忆起发生在几代人间的奴隶买卖之痛,不仅在于将其公之于众,还在于它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心灵。

——奥巴马

这本书在上市伊始就获得了两位重磅推荐:奥巴马、奥普拉,但必须声明的是,作品的水准绝对对得起媒体记者的热捧。科拉追寻自由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小说中的一些悲惨段落会让读者无法正视,但它也是一部充满希望的作品,情节的紧张刺激让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相信在读过它之后,科拉这个人物形象会永远存活于读者内心的某个角落。虽然是新书,但已经可以说它是部经典作品了。

——萨拉·曼宁

怀特黑德的作品实现了写作的应尽之务,它刷新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

——约翰·厄普代克

小说因此达成了这样的效果:这部强有力甚至带有幻想色彩的小说也让读者从惨烈的行文中明白了美国蓄奴制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创伤。作者的行文又有借鉴博尔赫斯、卡夫卡以及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痕迹。……他让读者忆起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不论艰险,不论历史倒退的车轮,追求正义追求自由的决心。他的故事在帮助我们理解美国过去乃至美国当下时都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纽约时报》

如果帮助美国黑奴逃亡的地下铁道,不是一个秘密交通路线网,而是一条实实在在的地下铁路系统会如何?这部被奥普拉选入读书会的小说之中最别出心裁之处便在于此。小说集中展现了主人公科拉坚强的、极富魅力的品格。她出生在佐治亚州种植园,被遗弃,被残酷对待,她坐上火车逃跑,却不知不确定的未来预示着更多危险。紧张刺激,形象生动,振奋人心且极富感情,这是一个让人乐于分享的故事。

——《人物》

把这个残酷但重要甚至有些绝望的小说介绍给大众读者并不会是奥巴马任内最不起眼的政绩(同样也被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为推荐书)……怀特黑德锋利的叙述是如此才华横溢……很久没有一本书能这样打动我并让我时刻想接着读下去。这是一个令人深思、令人愤怒,并展现作者超绝想象力的故事,不仅为最黑暗的历史时期点亮一盏明亮的光,同时也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上开辟了新的方向。

——《观察家报》

怀特黑德将非裔美国艺术家对种族神话及历史的质询,通过文字中鼓舞人心的勇气以及犀利的独创性持续下去,凭借这部作品晋升一流作家的行列,他当之无愧。

——《科克斯书评》

读过后不论睡觉还是走路,思绪总被书中的片段打断……每个人物都有独一无二的人性,非常生动……怀特黑德势头很好,评论一片盛赞。……这本小说是如此好,虽然可能是陈腔滥调但依然要喊出对它的称赞:这是一部优雅、蕴含无穷能量的作品,一个年轻的黑奴女性穿过美国的心脏地带,试图逃脱可怕的蓄奴制度。8月出版之际便有奥普拉的赞许,之后各大报刊也是好评如潮,实至名归。

——《卫报》

翻开《地下铁道》,你能感受到一个老到的作家娴熟驾驭自己的才能和野心。小说则是一个闪耀着寓言光辉但却有着严谨笔法的故事,冷酷的叙事风格既保留了小说的文学性也增强了情节的悬念,而我们也在阅读科拉逃亡的旅程中感受到了作者被笔下主人公所激发的史观与情感。在这场备受磨难的逃亡之旅中,地下铁道也在拷问美国民主最核心的部分,衡量了理想的愿景与赤裸的史实之间存在的鸿沟。

——《华尔街日报》

怀特黑德以巧妙精练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人间炼狱,小说的风格与其说是在炼狱中咆哮,不如说是冷静地描绘地狱图景。他不时以几行字的妙笔写下了一个人所能经历的所有悲惨。

——《波士顿环球》

这部小说的力量在于它的表达——多变且冷静,《地下铁道》有强烈的暴力色彩,却不像托尼·莫里森,怀特黑德常常避而不宣。在那些悲怆至极的时刻,叙述者礼貌地回避了他的叙述。怀特黑德形容道:“那样可怖的行为真的很难被现代人所理解。”但在他的沉默中,这样的行为变得越发恐怖……叙述的空白推动读者自己填补。我们想象中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恐怖,也成了构建这些恐怖想象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