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歌(第3/7页)

松翁就是这样来理解一休之歌的精神的。

《心地观经》里写道: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多次轮回转世之中,可能在何处又互成父母,人世间的男子皆慈父,人世间的女子均悲母也。

经书里使用了悲母这样的词。

经书里还写道:父有慈恩,母有悲恩。

把“悲”字仅仅理解为悲哀,未免太肤浅了吧。佛法认为母恩重于父恩。

你恐怕还能清晰地记得我母亲去世时的情景吧。

当时你冷不丁地问我:你在思念母亲吗?我听后,是多么震惊啊。

初夏,天空一放晴,雨水就被什么东西吸干了似的。阳光明媚,人世间变得空荡而明亮了。窗下的草坪上飘浮着一缕缕清新的游丝,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西沉。我坐在你的膝上,眺望着西边的杂木林,仿佛刚刚划出了清晰的线条。草坪一端,忽地抹上了色彩,可能是夕阳映照在游丝上吧。母亲漫步其间。

当时我没有征得父母同意就和你同居了。

可是,我并不觉得羞愧。我以为是母亲来了,就站起身来。母亲仿佛要说些什么,用左手按住喉咙,倏忽又渺无踪影了。

这时候,我就势将全身的重量落在你的膝上。你问我:你在思念母亲吗?

“呀,你也看见了……”

“看见什么?”

“母亲刚才到这儿来了。”

“到哪儿?”

“到这儿了。”

“没看见呀。母亲怎么样啦?”

“哦,她死了。她是来女儿这里告诉女儿她死了的啊。”

我立即回到父亲的家中。母亲的遗体还没从医院运回家里。我同家里不通音讯,对母亲患病我一无所知。母亲是因舌癌而死去的。她按住咽喉,就是让我看的吧。

我看见母亲的幻影,同母亲断气正好是同一时刻。

我从没想过要为这位慈母设置盂兰盆会的祭坛。我更没想过请女巫师降神,听母亲叙述那个世界的情形。我倒不如把杂木林中的一株小树当做母亲,同这株小树对话,这样可能会使我更满意呢。

释迦对众生说:要解脱轮回转世的羁绊,得做涅磐铁心修行。灵魂必须来回转世,它可能是迷们而可怜的。但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轮回转世的教诲交织出的童话故事般的梦境更丰富多彩的了。这是人类创造的最美的爱的抒情诗。在印度,自《吠陀经》以来就存在这个信仰,这可能本来就是东方的精神。不过,在希腊的神话中,也有明丽的花的故事,包括《浮士德》的格蕾辛的牢狱之歌在内,西方有关向动植物转世的传说,真是多如星辰。

以古代的圣者,或近年的心灵学者来说,考虑人类灵魂的人,一般都是尊重人的灵魂,轻视其他动植物的。人类经历数千年,企图从种种意义上将人类与自然界万物加以区别,并且一味盲目地向这个方向走去。

这种自我陶醉的空虚的步伐,不是至今还使人类的灵魂如此落寞访惶吗?

也许人类有朝一日会从来路回归的吧。

你也许会取笑这是太古时代老百姓或未开化民族的泛神论。不过,你若深入探索,应该说这是科学家进行创造的物质的根源。那么,越探索不是越能了解这种东西是流转在万物之间了吗。据说,在这个世界上失去形态的东西的香气,形成另一个世界的物质。这种说法,只不过是科学思想的象征之歌罢了。连我这个才疏学浅的年轻女子,也都领悟到物质的根本或力量是不灭的。为什么必须考虑只有灵魂的力量会熄灭呢?灵魂这个词,难道不是天地万物流动力量的形容词吗?

灵魂不灭这种想法,可能是对生者的生命的执着,和对死者的爱的依恋,因此相信那个世界的灵魂也具有这个世界的那个人的人格,恐怕这是人情的一种悲伤的虚幻吧。但是,人不仅将自己生前的姿态,甚至将这个世界的爱与憎都带到那个世界去。就是生死相隔,父子还是父子,兄弟还是兄弟。听说西方的死灵魂说阴间基本上也像人世的社会,这种只尊重人对生的执着,反而使我觉得孤寂了。

与其成为白色幽灵世界的居民,不如死后变成一只白鸽,或一株白莲花。抱着这种想法活着,心中的爱是多么博大和坦荡呀。

古代毕达哥拉斯一派也认为,恶人的灵魂来世也会被禁锢在野兽和鸟类的肉体之内,备受苦难。

十字架的血迹未干,第三天耶稣基督升天了。主的遗体不见了。忽然有两个人穿着耀眼的衣服站在妇女们的身边。她们害怕,把脸伏在地上。那两个人对她们说:“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这一里,已经复活了。你们应当记得他还在加利利的时候,怎样告诉你们,说:‘人子必须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得活。’”她们便想起他的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