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晚祷钟响了,我夹在一群群学生当中,慢慢地穿过了校园。时近黄昏,十分恬静,人们边走边嘁喳低语。我记得,拱形的毛玻璃窗被灯光照得黄灿灿的,向枝叶遮盖的砂砾小道和便道上投下了花边状的侧影。夜幕将临,我们信步走去,丁香、忍冬和马鞭草的阵阵清香和春天带来的一片葱绿叫人心烦意乱。我记起,一阵突发的爽朗的笑声,洋溢着欢乐的笑声,轻快地飘过了大地回春后的草坪,余音在远方缭绕——流畅,自然,其中银铃般的女声,十分清脆嘹亮,之后这笑声戛然而止,仿佛是给钟声震荡的肃穆气氛无可挽回地一下扼杀了。当!当!当!周围只听得步履端庄的悄悄脚步声,那是有人从散落在四处的住房里离开游廊往便道走来,过了便道,又上了柏油车道。车道两旁是粉刷得雪白的碑石,对于默默地往教堂走去的信男信女,有着难以捉摸的寓意。来宾已在教堂等候。我们并非带着虔敬礼拜的神往,倒是怀着审时度势的心绪往教堂走去。此时此地,暮色渐浓,湛蓝色的天幕下面雨燕盘旋,飞蛾穿梭,而教堂背后,月亮血红,就像西斜的落日。月光没有照亮蝙蝠啾啾鸣叫的黄昏,蟋蟀、夜鸱活动的夜晚,却全部倾注在我们汇集的地方。我们缓缓地往前走,动作呆板,手足僵硬,缄口不语,即便是呆在暗处,也好像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而月亮就像白人那充血的眼睛。

我带着前途未卜的心情朝前走,一举一动比别人更加拘谨。教堂的钟声震撼到我翻腾的内心深处,使人感到末日就要来临。我还记得,那教堂的屋面倾斜而下,屋檐既宽又低,颜色血红,就像刚刚升起的月亮,拔地而起;那教堂爬满了常青藤,夜色朦胧之中,上下一片灰蒙蒙的泥土色,好像这座建筑不是出自人工之手,而是破土生长起来的。为了求得暂时的慰藉,我不去想那春日的黄昏和阵阵花香,避开那耶稣受难时的情景,去领略圣诞时刻的心情;躲开春天的傍晚和钟声,去寻求冬日的明月和白雪。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天空,晶莹的白雪在低矮的松树上闪烁。那里没有钟声,唯有风琴和长号奏出的圣诞赞歌随着白雪飘到远方,将沉寂的夜晚化为清澈见底的大海,起伏的波涛拍打着沉睡的大地,直到音乐所及的最远处,无边无际,给人们,甚至给金日酒家,给狂人的住所带来宽宥。可是此时此地,仍是黄昏,我在升上天空的月亮下,迎着扑鼻的花香,向预示末日即将来临的钟声一步一步走去。

我进了教堂,里面灯光柔和。我悄悄走过一排排极不舒适的直背条椅,找到了我的位置,便弯着身子坐下,准备受苦。讲台设有专门的布道台,前方围着擦得雪亮的铜栏杆。讲台的上首按个儿高矮站了几排唱诗班的学生。他们身穿黑白两色制服,表情镇静,甚至有点呆头呆脑。一根根光泽晦暗的镀金风琴管,从他们的头顶一直伸展到天花板,高低参差,很像哥特式建筑的屋顶。

我的周围还有学生在走动,一张张面孔都突然严肃起来,活像是戴上了面具。我似乎已经听到人们提高了嗓音在唱来宾喜爱的歌。(喜爱吗?是要求的。是赞颂他们吗?是被迫接受、奉若神明的最后通牒。是为了求得平安无事有口无心地反复表示忠顺。也许仅仅为了这点,人们才喜爱这些歌,就像战败者喜爱征服者的象征一样,作为一种姿态,表示接受一方规定、另一方勉强同意的那种条件。)此刻我直挺挺地坐在这教堂里面,不由想起了许许多多夜晚,坐在这宽大的讲台前面,既感到敬畏又感到欣慰,是一种敬畏之中的欣慰;记起了在布道台上短小而正规的讲道,抑扬有致、清晰洒脱,虽从容自信却完全摆脱了那些缺乏教养的传教士的粗野感情,我们多数人的家乡都不乏那类传教士,而且我们也颇为此感到惭愧。这些讲道,逻辑的感染力就像刻板而正式的图案,只要有板有眼,顿挫铿锵,多音节词发得慢慢悠悠,就足以使我们感到激动,得到慰藉。而且我还记得那些来宾的讲话,他们个个都渴望让我们了解,我们能参加这样“盛大”而正式的宗教仪式是多么幸运。我们在这个大家庭中不致与那些在愚昧和黑暗中沉沦的人们同流合污又是多么幸运。

在这儿的舞台上,按照上帝自己对动作的描述演出了霍雷肖·阿尔杰6的邪恶的仪式,百万富翁一一前来登台自我表演;不光是戴起纸板面具表现出他们的德性、富有、成就、权势、慈悲等的神话,而且要活灵活现地把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这些品行表现出来。祭台上不是什么圣饼和圣酒,而是肉和血,活生生的人的肉和血。纵然弯腰曲背,老态龙钟,枯瘦干瘪,但也还是活生生的。(面对这个事实,谁不相信?谁会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