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

天无绝人之路。我总是怀着侥幸的心理过一天算一天,一旦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我就像断线的纸风筝一样被吹回老家。我家离东京大约二百里,回家时我不戴帽子,只穿着平时穿的那身衣服。回到家后,我总是将手揣进怀里,悄无声息地走进家门,然后拉开父母所在的客厅的木格门,站在门槽上。正在借助放大镜低声读着报纸上的时事新闻的父亲和在旁边做着针线活的母亲都会大惊失色地站起来。有时,母亲会发出如裂帛般的尖叫。他们打量一会儿,见我脸上有粉刺,还有腿,这才认定我不是幽灵,于是父亲会化作愤怒的魔鬼,母亲则会哭倒在地。这都是因为我在离开东京时,告诉家里自己已经死了。无论父亲如何怒骂,无论母亲如何哭诉,我都报以神秘的微笑。人们常说如坐针毡,不过我却如坐雾毡,不知自己为何会如此。

今年夏天,我又做了同样的事情。我实际上需要二百七十五日元,可是却谎报说需要三百日元。我不愿受穷。只要活着,我就要请客吃饭,打扮入时。我也知道家里只有五十日元的现金。但是我也知道,家里土仓的一个角落里还有二三十个宝物,我去偷那些东西。我已经偷过三次了。今年夏天是第四次。

文章写到这里,我对自己的自负依然毫不动摇。令我感到困惑的是,此后我的形象。

我在这篇以玩具为题的小说中,是表现一个完美的形象呢,还是树立一个情感的楷模?不过,我要尽可能地采用抽象的叙述方法,最大限度地谨慎行事,因为弄不好会没完没了无法收拾。讲出一个道理,讲到最后还得翻回到前面逐一加以解说,最终就变成了一大堆注释,结果剩下的只有头痛、发烧,自责干了一件傻事,接着发作起来掉进粪缸淹死。

请相信我。

我现在就是想写这样的小说。有我这样一个男人,通过一种普通的方法使自己恢复三岁、两岁、一岁时的记忆。我来叙述这个男人三岁、两岁、一岁时的记忆,不过这未必就是荒诞小说。我对于婴儿的难解之处多少有一些兴趣,打算就此写一篇文章。因此,这篇小说主要写的就是一个男人三岁、两岁、一岁时的记忆,其余一概不写。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想起我三岁时……然后源源不断地写出自己的回忆,两岁、一岁,最后再叙述一下自己出生时的记忆,然后自然而然地收笔,一篇小说就写好了。可是,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要表现一个完美的形象呢,还是树立一个情感的楷模?所谓完美的形象就是耍一点儿手段。讲述的同时,还要哄骗、安抚对方,当然时不时还得威吓一下,到了适当的时机见好就收,随便抛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然后就溜之大吉。不,并非溜走,而是藏在隔扇的后面偷看。过一会儿从隔扇背后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现身时,对方的精神状态会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吧。所谓手段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是一个作家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对象。我也不排斥这样的手段,力求在叙述这个婴儿的回忆中采用一种巧妙的手段。

在这里,我有必要明确一下自己的态度,因为我感到自己的谎言就要崩溃了。我在写作中既要显示出自己似乎渐渐脱离完美的形象,还要加倍小心重新梳理这种形象时自己不会受伤。从开头数行没有被删去而保留下来这一点来看,立刻就会觉察到这种用心的,而且用毫不动摇的自负这条金色的锁链将这数行文字与读者的心连在一起,这不正是高明的手段吗?事实上,我原本就打算恢复到完美的形象的。文章的开头所写的那样一个男人为什么想要找回自己三岁、两岁、一岁时的记忆呢?另外,正因为找回了记忆,那个男人将会遭遇到什么呢?所以这一切我都早有准备。我打算在这些的基础上加入婴儿回忆的前因后果,从而创作出一个兼具完美的形象和情感的楷模的故事。

我已经不需要戒备了。

因为我不想写。

还是写吧。假如只写我婴儿时期的回忆也可以的话,假如一天只写五六行也可以的话,假如只有你一个人认真地读的话。好吧,为祝贺这个不知何时能完成的无聊工作的启始,我和你两个人简单地干一杯吧。此后开始工作。

我想起了自己出生后第一次站在地上的情景。眼前是雨后的晴空、雨后的黑土,还有盛开的梅花。那里一定是后院。一个女人用柔软的双手把我抱到那里,然后轻轻地放到地面上。我轻松地走了两三步。突然间,我的视觉沿地面捕捉到了前方无限宽广的感觉,我双脚掌的触觉捕捉到了地面无限深远的感觉。我感到全身一下子被冻僵,结果摔了一个屁墩。我好像被火烧了似的哇哇大哭起来。我饿得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