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包(第12/14页)

像这样回顾她的生活,想着:好,不错,这关总算过了。过关喽,这对她可没什么好处。盼着把这关,这关,还有这关都过去,她期待什么呢?她想得到什么呢?

是自由吧—甚至都不是自由。是空空如也,或者是免受关注。似乎她总是在强迫自己再投入一点—再注意一点,热情一点,用心一点—比她确定自己能做到的再多一点。她一直在努力,免得被人发现,发现其实她骨子里和老挪威人索菲一样铁石心肠。

有时她觉得自己被带回他家,首先就是作为一种对索菲的微妙挑战。劳伦斯与她一见钟情,但他的爱与这挑战并非毫无关联。她身上相当矛盾的各方面都起了作用:她放荡的模样和糟糕的举止(到底有多放荡、多糟糕,那会儿她浑然不自知);她的高分和她认为它们证明了智慧的天真想法;她作为工薪阶层高中的最出色学生,一个毫无野心的家族里的变种而染上的所有特点。

“她可不是你通常看得中的那种商业广告,对吗,妈妈?”劳伦斯当着伊莎贝尔的面这样问索菲。他上了大学里索菲讨厌的那个学院—工商管理。

索菲不予评论,只是对伊莎贝尔微笑着。笑容里没有恶意,也不曾表露出对劳伦斯的不屑—它看起来很平和—不过它明显在说:“你准备好了吗,你能接受这个吗?”那会儿一心爱慕劳伦斯的英俊相貌、聪明才智和远大前程的伊莎贝尔明白这个意思。它意味着她决定去爱的这个劳伦斯(尽管她样子放荡、举止无当,但她其实是个严肃、毫无经验的女孩,相信终生不渝的爱情,无法想象任何别的爱法),对这个劳伦斯,她将不得不煞费苦心,用鼓励,还有精心的安排,支持他,敦促他。他要依赖她的帮助来成为男人。她不喜欢索菲提醒她注意这一点,她也没让它影响她的决定。这就是爱吧,或者说,这就是生活吧,她对此跃跃欲试。她其实挺孤单,却以为是自己喜欢独处。她是她妈妈第二次婚姻唯一的孩子。她妈妈去世了,异母哥哥和姐姐都比她大很多,早已结婚。家族里的人都知道她自以为与众不同。她现在仍享有这个名声,自从和劳伦斯结婚后,她就几乎不再见娘家亲戚了。

她大量阅读,认真地节食和锻炼。她成了一位出色的厨师。在聚会上,她和逢场作戏的男人们调情。(她注意到要是她不引起一些关注,劳伦斯就会很失望。)有时她想象自己在大多数一时兴起、虚情假意的狂热关系中充任伴侣,被那些男人,或别的人压制着。有时她想起童年,心头涌起一阵几乎称得上怪异、不宜公开的向往。街角小店前松松垮垮的雨篷、中午时分烹饪的浓香、一棵巨大城市遮荫树的树根周围的垃圾和泥土,都会让她若有所思。

飞机着陆后,她起身去迎接他们。她吻了劳伦斯一下,好像他刚从远方回来似的。他看起来很开心。她想,她很少在乎劳伦斯是不是开心。她只是希望他心情好,以便诸事顺利,那不是一回事。

“太棒啦,”劳伦斯说,“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地形变化。”他解释起界崖线湖。

“真有趣啊。”索菲说。

戴妮斯说:“你可以一直看到水里,可以看到岩石伸进去,甚至可以看到沙子哦。”

“你都可以看到有什么船。”彼得说。

“我是说真的,妈妈。你可以看到岩石伸下去,往下再往下,然后就是沙子啦。”

“能看到鱼吗?”伊莎贝尔问。

飞行员笑了,尽管他肯定常听到这类问题。

“你没来,真是太可惜了。”劳伦斯说。

“哦,她会的,总有一天,”飞行员说,“她明天就可以来嘛。”

他们全都笑了起来。他大胆的目光接上伊莎贝尔的,尽管看起来胆大妄为,却依旧显得极其纯洁、友好、亲切,里面并不乏尊敬之情。他大概是个没什么恶意,也不会起什么蠢念头的男人,所以几乎不大可能是在对她发出邀请。

他对他们一群人说再见,他们又谢了他一回。伊莎贝尔觉得,她知道自己为什么心慌意乱。因为索菲的故事。仿佛是她自己,而非索菲,赤身裸体从水里爬出,走向那些为非作歹的男孩。(她在想象中抹掉了那个女孩。)是这个让她渴望并想象出了一个胆大妄为的邀请,让她为之蠢蠢欲动。

他们走向汽车,她得努力才能不让自己回头。她想象他俩同时回头,彼此对视,就像在一部浪漫电影,某个言情故事,或者一则高中生的幻想中一样。他俩同时回头,彼此对视,交换了一个几乎是真心诚意的承诺,尽管他们或许根本不会再见面。这个承诺像闪电一样击中她,像闪电一样劈开她,可她始终婷婷袅袅地走着,若无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