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大雪(第2/3页)

众所周知,为了压制过分频繁的商业活动,商税是收得很重的,从比例上来说基本上是朝廷拿大头、商贾拿小头。前两年邯郸郡免交赋税还没感觉,今年邯郸郡的税一收上来,不少人都有些大吃一惊,看向那些个商贾的目光仿佛在看肥羊。

当然,目前来说还是农事比较重要,商人肯定得到处跑,多了太难管,万一他们偷税漏税,岂不是肥了商贾,损了国库?

扶苏对于今年入库的税收还是挺满意,秋收之后他拿着报表去给嬴政看。

嬴政早已习惯扶苏那具体又直观的统计表,接过来看了几眼,很快发现邯郸郡那边远高出其他地方一头的商税。他对此没说什么,只默不作声地把报表看完,在心里盘算着有了这些新粮还能打多久,能不能再给李信他们增兵。

扶苏也不插嘴,安安分分等嬴政思考完。

嬴政说道:“这个青瓷是不是可以开新窑了?”

从邯郸郡的发展模式来看,光修路还不足以带动地方发展,还得那地方有点搞头才能行,要不然修了路没人走不是白瞎?

眼下少府衙门这些生意,竹纸白蜡石磨之类的都已经按照当初的规划陆续在各地开了作坊,以满足地方上的需求,唯独青瓷还是邯郸郡独有的。

邯郸郡出产的青瓷运回咸阳耗损可不少,市面上的青瓷又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嬴政觉得可以考虑多开几处瓷窑,反正从目前的煤矿储量来看,烧几个窑还是够的。

嬴政的目的很简单,把天下的财富尽量集中在朝廷手里。先把朝廷能正常征收上来的那部分都征收上来,再把那些征收不到的也骗出来,这样民间的余财自然就少了,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

商人要是胆儿肥了也好办,不听话就宰,宰完后他们囤的那些宝贝和钱粮不一样归朝廷所有了吗?

所以,对于多建三五个瓷窑拉动地方经济,嬴政是乐见其成的。

扶苏点头记下嬴政的吩咐,麻溜地抽调一批专业人士到各地查访适合发展制瓷产业的地方。想要建瓷窑,得有适合做瓷坯的原料,还得有适合开采的煤矿,得派制瓷熟手亲自到各郡去走一遭才能确定选址。

打仗的事扶苏插不上手,便专心忙碌嬴政交待的事。结果入冬没多久,扶苏就听人说嬴政派人把昌平君关去云阳大牢了!

与昌平君一起入狱的还有一批楚系官员。

朝廷上下噤若寒蝉,都不明白嬴政为什么突然发作。

扶苏倒是隐隐猜到几分,跑去问嬴政是不是查到了什么。

嬴政没立刻答他,而是让他先把折子过一过,自己横躺在坐榻上闭目养神,应该是处理完一轮政务有些疲惫了。

扶苏坐在一旁给嬴政看各地奏报,看了大半,也弄清楚了昌平君的事。原来昌平君与楚将项燕暗中联系,传递了不少关于秦国攻楚的谋划不说,还准备联系一些楚系官员搞事情。

这就不能怪嬴政把他下狱了。

不过,昌平君本就出身楚国王室,心系故国很正常,前面秦楚交战时昌平君就曾力劝他父皇别和楚国全面开战,明显是想保全楚国。

扶苏记得前世昌平君也反了,还曾被项燕拥立为楚王继续与秦国对抗,只是没想到如今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加快了不少,昌平君却还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这位昌平君,过去也曾是坚定不移站在他父皇这边的人。

扶苏不由看向嬴政。

嬴政许是休息够了,又许是察觉了扶苏望过来的目光,睁眼瞅向坐在奏折堆里的扶苏。他坐直身体,说道:“看完了?”

“差不多了。”扶苏乖乖答道,顺便把一叠比较要紧的折子推到嬴政面前让嬴政批示。

嬴政随意拿起一份翻了翻,接过左右递来的笔批复了几句。他瞥见扶苏没再动了,安安静静坐在一边不知在想什么,不由问道:“又怎么了?”

扶苏仰头看嬴政:“知道昌平君要反,父王会不会难过?”

嬴政对上扶苏关切的双眼。

这小孩年纪还小,脸庞看起来稚气未脱,明明得了“仙人授梦”的机遇,性情却还是天真得很。

嬴政曾经对那“仙人”越过自己选择扶苏很有些不满,后来则想这把“仙人”教给扶苏的东西都给骗出来再说,至于将来骗完了要怎么样,嬴政是没拿定主意的。

只是这小孩性情太软和,软和到叫嬴政怀疑他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种。

听到扶苏问出这样的问题,嬴政就知道他又犯傻了。

别说昌平君只是个外臣,就算昌平君曾经是他曾经信任有加的人、就算昌平君曾经帮他扫平叛乱又如何,和一统天下比起来,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愤怒也许有过,难过什么的肯定是不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