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第2/4页)

半年都不一定能够彻底平息。

就目前来说,北梁的朝局最稳定。

只要北梁不动,东蜀内部的纷争迟早自己消化,南诏缺粮的情况也会得到缓解。

而北梁则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抓民生和基建,增强国力将东蜀和南诏甩到身后。

“我很冷静,舅舅和镇守北境数万将士,不能白死。”赵珩低下头,极力克制发火的冲动,不让自己失态。

她说的都是事实。

越是这样他才越难受。

错过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报仇之日遥遥无期。

“他们没有白白牺牲,北境以外数十年的安定,是他们用鲜血和性命换来的。”苏绾倾身过去,抬手轻拍他的肩膀,“他们都是英雄,应该铭记。”

赵珩不说话,身上的冷意散发出来,搭在桌上的手缓缓攥紧拳头,手背的骨节一点点白成一线。

他想复仇而不是铭记。

苏绾感觉到他的紧绷和隐忍,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沉默下去。

她不喜欢战争,不喜欢自己得来不易的家,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

在现世时,她没感受到过家的温暖,没有感受过被家人记挂的幸福。

可是在这个这个世界她都拥有了,她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再也不用听爸妈互相指责,成为他们的发泄对象。

这里有懂事听话的弟弟,有开明和蔼的奶奶,有愿意包容自己的爱人,有忠心耿耿的合作伙伴。

她没有远大的志向,便是在现世,也不过是希望自己参与建设的每一座桥,能够稳固运行。希望修出来的每一条路,能把所有人带去更好的远方。

她想要自己的小家更好,想要这个国家更好,并且为之而努力,逐步去实现每一个规划。

眼下,她前期的努力可能都要付诸东流。

好不容易拥有的一切,怕是也要失去,她必须阻止他。

“这次我不能听你的话。”赵珩双手撑着书桌站起来,双目赤红,“无论你怎样劝我,我都不会改变心意。”

苏绾怔了下,仰起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张俊逸绝伦的脸,艰涩开口,“你若一意孤行,日后便无需再踏入苏宅半步。我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战争,当初去找铁匠打造武器是为了自保,不是为了侵略。”

知道他的身份后,她便取消了这个计划。

历史上因政见不同而反目的夫妻不在少数,她想和他继续走下去,最稳妥的做法便是不入朝堂,不参与任何博弈。

不私自屯兵。

书房安静下去,烛火摇曳照亮两人的脸庞,气氛胶着。

苏绾保持着仰头的动作,整颗心一点点往下沉,觉得自己可笑至极。

在这件事上用分手威胁他很幼稚,很异想天开,甚至有点圣母。

她不是一国之君,现在也不是在梦境里,那些国恨家仇她没有经历过,体会不到那种深埋在骨子里的复仇欲。

北梁被东蜀侵扰多年,自己送上门的机会白白放过,便是赵珩不出兵,驻守北境的将士也不会同意。

她在为难赵珩。

赵珩目光深深,明知道她是为了自己好,为了整个北梁的百姓,分析也全都在理,心中还是冷静不下来。

多少次午夜梦回,他都能清晰看到舅舅的头颅,挂在东蜀城池的城门之上。梦到舅舅上阵之前说,北境这条线要守到他成为储君登基之时。

舅舅没有等到他登基,上阵后再也没能归来。

甚至连全尸都没有。

赵珩用力闭了闭眼,将苏绾的模样深深刻入眼底,一言不发地开门出去。

他需要一个人静一静,再跟她争执下去,他怕自己会说出难听的话伤了她。

房门打开复又关上,冷风灌进来,吹翻了桌上的信纸。

苏绾坐回去,思绪纷杂。

她还是太过理想化,这个世界不是科技和经济发达的现世,战争在所难免。若再来一次,她还是会劝阻赵珩,放弃出兵的计划。

设身处地的想,自己若是赵珩,遇到这样的机会怕是也会被仇恨支配理智,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让他一个人冷静下也好。

就怕萧云敬冷静不了。

苏绾心里有点难受,自己太想当然,觉得赵珩包容自己,思想上也会慢慢跟自己一致。

其实没有。

他身上所背负的东西太多太多,自己刚才应该换个方式反对他,而不是用合作伙伴的口吻,否定他的决策。

苏绾心烦意乱,对着满桌的信笺发呆许久,研墨提笔给宋临川回信。

她人不在东蜀,宋临川的来信也没有写清楚内乱的具体情况,她不会就此给他任何意见,只是作为朋友,鼓励他尽早解决内乱。

赵珩出兵她阻止不了,但也不会提前给宋临川透露口风。

宋临川身为储君,又两次来汴京,对赵珩的了解应该不少。